以我国南方重要的国外松树种湿地松、火炬松为研究对象,以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为目标,统筹考虑林分丰产、优质、高效、稳定等评价要素,在国内首次提出从育苗到主伐的完整轮伐期的综合管理配套栽培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以提高造林林分为前提的壮苗培育技术体系。运用苗木形态改良的概念,除苗高、地径等常规指标外,注重苗木根系、均质性和造林表现等质量指标,不仅对参试树种苗大质量评价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完善了苗木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独创性;提出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林地高效管理制度。通过投放与回报的综合分析,制订出按不同地域、立地状况与定向培育相应的林地管理措施。根据初植密度效应和间伐效果分析,综合考虑立地条件和经营目标,提出了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密度管理方案,并提出合理调控林分密度,能有效改善立木木材的均质性的科学论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边研究边推广,形成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截止鉴定前已推广18 万公顷,林分蓄积量比一般丰产林标准提高10%以上。在中、北亚热带两树种适栽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对南带的湿地松与火炬松的造林荫道经营也具有良好的启示及参考作用。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在裸根壮苗培育、整地幼抚等环节营建、改建各类试验林、中试林和示范林157.38公顷,示范林保存率95%以上,与国家丰产标准相比最低可提高蓄积增益15%。自1990年起,仅皖、赣、湘等省不完全统计,研究人员参与推广工业用材林营建面积达18万公顷,按蓄积生长增益最低界限10%预测,经济效益达12.79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