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yongxianma     提问时间: 2009/1/31 10:57:35
问题:
 
 

各位专家:

        我是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一位农民。去年开发了300亩荒沙地栽种枸杞,投资约30万元。开发初我们提出要同对方先签订合同时,对方说要先开发栽种,完了农场对栽种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后再和农场签订合同,承包费15/亩,并说这片地是国家生态项目,800/亩的项目补助于088月份到位,不用担心后期投资。但是后来对方带过来的合同完全不一样,承包费高的离谱(第三年的承包费300/亩),并说15年后对方无偿收回林地;当我们问及项目补助时,对方说他们报的时退耕还林项目,能不能到位不知道;我们说后续投资一定会有问题,还拖欠当地农民工劳务费3万元。问能否贷款时,对方说不能,因为林权是他的,我们没有林权证。     

    我感觉自己已上当,所以提出异议,拒绝签订合同。他们威胁说“合同内容一点也不能改,你们不签也行,我会把你的全部苗子拔掉,这片地就跟你们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的地明年还可以再种,而你们的损失就大了”。缺乏经验又缺乏法律知识的我们,怕受到更大的损失,所以就妥协签了此合同。

       同我一起的大约有两千亩地   签订的是同样的合同。这个人控制格尔木黄沙地上万亩,进行退耕还林,享受着大量的退耕还林补助。说我们的2000亩地也上报了退耕还林项目。可我听说现在国家已经没有退耕还林项目了。

       现在已经签订了合同,但真的不合理。现在我有没有什么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谢谢!!

合同内容如下:

 

枸杞地租赁合同

甲方:

乙方:马永贤

     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将甲方租赁农场土地(河西五连),租赁给乙方进行枸杞种植,具体协议如下:

一、     租赁年限:年限15年。即200811日至202311日。

二、     林地租赁面积:280

三、     租赁费收取办法:

2010年起在农场当年租赁费的基础上加收百分之二十。租赁费在每年1030日前交清。2008年—2009年每亩收取20元水费(附河西农场土地租赁合同)。

欠交租赁费超过一个月以上时,每亩加收100元租赁费,三个月以上甲方无条件收回租赁地及种植枸杞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

四、     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          由于国家和农场征用是发生的补偿,全部归乙方所有。

2、          乙方所租赁的林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林权归甲方,乙方不得转租,转卖和出售枸杞苗。每亩必须保证长期存活率在220株以上。终止合同时存活率保证百分制八十五以上,无偿移交甲方,如遇国家或农场调整,必须无条件服从。

3、          乙方在经营期间,必须服从甲方领导,合法经营。

4、          乙方除自己维修水渠外,每10亩按一个义务工计算,由甲方安排义务工。

五、     违约责任: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一切经济和责任乙方自己承担。

1、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触犯法律的。

2、          由于经营不善,保存率低于220株影响退耕还林实施时。

3、          不按照本合同规定经营并交纳租赁费用时。

六、     亩数以实际丈量为准。管护房由甲方统一划定地点,地点和面积由乙方自行修建临时住房,未经甲方同意不得私自修建。未经甲方同意和签字的转包合同无效。

七、     本合同一式三份,乙方一份,甲方两份,复印件无效。

 

 

 

 

                                  甲方:

                                  乙方:马永贤

 

    这个人伙同格尔木农场相关人员控制有上万亩土地,通过欺骗手段让人开发,再通过关系获取林权。收取高额承包费,还截留国家相关项目资金。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31 13:32:22

记得您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说实在话,还是怨您自己没有章程啊。否则是不会上当的。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您找一个律师,如果有人给您做证明(提供证人证言)就更好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吧——涉嫌合同诈骗。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2/1 8:53:18

这个合同问题确实是出在您的身上。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 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   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法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16 法发〔199632号)                       

 二、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 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 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4ZI 法释[1998 7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对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问题作以下规定:          第一条 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                                              

  第二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为单位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骗取的财物被该单位占有、使用或处分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责令该单位返还骗取的财物外,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 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 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外,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条 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责任外,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单位,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明知签订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借用行为,仍与之签订合同的除外。          第五条 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构成犯罪的,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且该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 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按规定办理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而企业法人未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通知相对人,致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该企业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用擅自保留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企业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单位聘用的人员被解聘后,或者受单位委托保管公章的人员被解除委托后,单位未及时收回其公章,行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原单位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单位进行走私或其他犯罪活动所得财物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予以销售,买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如因此造成经济损失,其损失由买方自负。但是,如果买方不知该经济合同的标的物是犯罪行为所得财物而购买的,卖方对买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害人对本《规定》第二条因单位犯罪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对第四条、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未能返法还财物而遭受经济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律法院应当依法一并审理。被害人因其遭受经济损失也有权对单位另依行提起民事诉讼。若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据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九条 被害人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犯罪嫌疑期间中断。如果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涉嫌经济犯罪案件或者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撤销案件或决定不起诉之次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与本案有牵连,但与本案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经济犯罪嫌疑线索、材料,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经济犯罪嫌疑,并说明理由附有关材料函告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的,有关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经过审查,认为确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书面通知当事人,退还案件受理费;如认为确属经济纠纷案件的,应当依法继续审理,并将结果函告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说明]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本罪的具体量刑标准,目前尚无司法解释。浙江省高级法院的标准可供参考:个人骗取4000元、单位10万元,为“数额较大”起点个人骗取5万元、单位骗取30万元,为“巨大”起点;个人骗取20 万元、单位骗取100万元,为“特别巨大”起点。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