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匿名网友     提问时间: 2005/10/7 21:52:32
邮箱:
问题:
 
请问:松叶蜂的防治方法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10/7 22:05:35

松叶蜂
种类有五六种。一年发生1—2代。幼虫群集食害针叶,以冬春取食最甚,影响林木生长,严重者造成林木枯死。
防治方法:① 3龄前幼虫喷射90%敌百虫2 000—3 000 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2 000—3 000 倍液。② 用杀虫净油剂(40%敌敌畏+10%马拉松,用柴油作溶剂)或敌百虫油剂(25%敌百虫原液加柴油)作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效果很好,并能节约防治成本。③ 利用该虫群集成团为害习性,对较低矮林木可剪除虫枝或人工捕捉幼虫。④ 有虫种,老熟幼虫多集中于根部松土中结茧化蛹,用人工采茧。⑤ 保护天敌,如姬蜂、喜鹊等。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10/7 22:07:31

松叶蜂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因其生物学特性不同,防治时期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不知您说的是哪一种?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5/10/8 16:39:37

叶蜂类害虫的防治方法

林业措施 叶蜂的危害既于林分的郁闭度有关、也和林分的结构有关,所以在选用抗虫树种造林时应尽可能营造混交林。对喜光性强的种类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促使林分提早郁闭;相反则强化抚育间伐措施,减轻其危害。对在林冠下土层中结茧化蛹的零星林或经济林可采用秋季人工搂树盘,破坏越冬或化蛹场所的方法防治。对有群集或假死习性的可酌情考虑震落捕杀。

保护和利用天敌 注意利用自然感染或寄生或捕食效果明显的天敌及微生物。

化学防治 叶蜂类幼虫对化学药剂常十分敏感,因此防治时应待卵全部孵化后进行。用 2.5% 敌百虫、 5 %杀虫畏、 5 %马拉硫磷粉剂地面喷粉毒杀下树结茧及羽化出土成虫均有效。防治幼虫时 40 %乐果 1000 -2000 倍液、 50 %二溴磷 2000 倍液、 2.5% 溴氰菊酯 5000 倍液均甚有效,可参考选用。郁闭度大的林分用 741 或林丹烟剂防治效果显著。

 

 

叶蜂类

膜翅目叶蜂类食叶害虫种类较多,对针、阔叶树均产生危害。大多为裸露生活,扁叶蜂则织网结巢、潜叶类则潜食叶肉、部分可形成虫瘿,其种群增长不稳定、具突发性。

黄新松叶蜂Neodiprion sertifer (Geoffroy)(图9-39)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11mm、翅展15~22mm,黄褐色,雌虫粗大。雌触角23节、单栉齿状,基部2节红、余黑色,头与胸红褐、上颚基部黑红色;痣淡黄褐、脉暗黄、腹部黄褐色,中、后胸盾板后缘黑色,足褐色。雄触角27节、双栉齿状,头、翅基片、翅痣、脉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足基节基部、腹部黑褐色,胸黑色。中胸背板平滑,小盾片前缘呈较狭的倒“V”形。各胫节有端距两个。

 香蕉形,长 1.8mm ,白色、紫色。

幼虫  初孵化头乳白色、体黄白色,胸足黑色。老熟时体长 25 -28mm ,头深黑有光,胴部淡黄绿色,背部有暗色纵纹数条,气门线浅绿色,首尾 2 节多黑色;体壁多褶皱,褶顶 1 横列带刚毛之黑点。腹足 8 对。

 预蛹灰绿色、体宽扁,背部 2 条土灰色纵带。蛹淡黄色,体长约 10mm ,触角达前足基节,前翅达后足基节,后足达腹部第 6 节末端。茧圆筒形,灰褐色,长 8.0 -10 mm 。

生物学习性

年 1 代,以卵在当年生针叶内越冬。 4 月上中旬幼虫孵化, 5 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幼虫 6 龄, 5 -6 月初幼虫老熟潜入枯落物中结茧以预蛹越夏, 9 月上中旬化蛹, 9 月底至 10 月初成虫羽化产卵、越冬。雌蜂寿命 4 -7 天,雄 2 -6 天。

初孵幼虫群集于针叶顶部向下食害针叶, 3 龄以后渐自树冠外围向内部及中下部扩散取食整个针叶, 5 龄每叶有幼虫 1 -2 头,当全株针叶被食光时则成群转株危害;如遇惊扰即将尾部翘起,吐出黄绿色液体以示警戒。幼虫老熟后,主要在树冠垂直投影下的枯枝落叶层内结茧化蛹,少数在干基树皮缝内化蛹。成虫多在 11 -15 时羽化、交尾、绕树冠飞翔,早晚则静伏于针叶内。卵多成排产于树冠阳面枝梢顶端的枝叶中, 1 针叶有卵 5 -23 粒,每雌产卵约 31 粒。郁闭度小、阳坡、林缘、坡上位及树冠阳面受害常重。

松阿扁叶蜂 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分布于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欧洲、东北亚。危害油松、赤松、樟子松。常常

造成严重灾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 13 -15mm ,黄色。头胸部黑色,唇基大部、触角侧区上半部、中窝 2 侧斑、侧缝处长斑、眼内上侧斑、眼后区横纹、额与后颊之小部、前胸背板侧后角、翅基片、中胸盾片侧斑与部分小盾片、甚至后胸小盾片之部分、腹部背板两侧黄色,中胸前盾片后部、颈片腹面、前胸背板侧下部、中胸前侧片绝大部分、足基节大部分、及腹板均淡黄或黄白色,触角柄节与尖端数节、足基节、转节、

腿节后面大部分、头与胸部及腹部其余部分均为黑色有光泽;翅淡灰黄而透明,痣黄而脉黑褐色,顶角及外缘有暗紫色凸饰;额脊突起,中窝深卵圆形,横缝、冠缝、侧缝明显,头部刻点疏浅、触角侧区无刻点、后颊有脊,中胸前盾片无刻点、前侧片几光滑、盾片刻点细疏。雄虫体长 10 -11mm ;抱器黄色,眼内上侧斑无后伸之狭线,侧缝无斑,触角柄节背面、中胸盾片及小盾片黑色;头部、中胸前侧片刻点较雌虫稍密而粗,触角 33 -36 节,其余同雌虫。

 长约 3.5 -4mm ,半月形,初乳白色,后污白色,孵化前肉红色,尖端变黑。

幼虫  体长 15 -23mm 。初孵头黄绿,胸腹部

红白色,后污白色; 4 龄背线和气门线紫红色,老熟时为浅黄至褐黄色,肛下板大。

 雌蛹褐黄色,长 15 -19mm 。雄蛹浅黄色,长 10 -11mm ,羽化前黑色。

生物学及习性

在陕西秦北坡及山西壶关县年 1 代,老熟幼虫在树冠投影下 5 -15cm 深的土室中以预蛹越冬。陕西的翌年 3 月下旬化蛹、 4 月中旬为盛期,同时成虫羽化并产卵、 5 月上旬为盛期; 4 月下旬幼虫孵化, 5 月上旬为危害盛期, 6 月上旬至中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化蛹率为 84.1% ,蛹期 14 -17 天;卵期 15 -17 天,孵化率 68 -90 %以上;幼虫 5 -7 龄 ( 在黑龙江为 6 龄 ) ,历期 40 天左右;雌蜂寿命 10 -15 天、产卵期约 3 -4 天,雄 7 -13 天。在山西该虫的生活史约晚 1 个月,黑龙江则比山西的约晚 10 天。

成虫多在晴天羽化,出土后约半大后即在树冠中上部飞翔、交尾产卵,以晴天 10 -16 时交尾最多,阴雨天停息于枝条上;受惊后有跌落地面飞跑,及多次交尾习性。卵散产于上年生针叶背面,后多产于当年生针叶,极少在 3 年生叶上产卵;每雌约产卵 22.5 粒、最高 51 粒,有孤雌生殖能力。初孵幼虫于针叶基部吐 3 -5 条丝结网居身其中,半天后咬断针叶拖回网内取食; 3 龄后转移到当年生新梢基部吐丝作 27 X 3 -4mm 的圆筒形巢、其大口为取食口而小口为排粪口,每巢 1 虫, 4 龄后期食量大增; 1 幼虫一生约取食 2.5g 即 25 束针鲜叶,受惊后即退入巢内并有吐丝下垂习性。老熟幼虫从巢的大口爬出落地入土作椭圆形土室变成预蛹越冬,土室长 10 -15mm 、宽 5 -8mm 。在黑龙江幼龄幼虫死亡率为 10.4 %, l -3 龄 16.5 %,老熟幼虫 13.9 %;樟子松人工林失叶率为 40 %即 50cm 长标准枝有幼虫 4 头时达到经济阈值。林相整齐林木生长势旺盛,郁闭度大的林分发生轻,反之则重;白皮松不受其害。

 卵期赤眼蜂的寄生率为 2.3 %,蚂蚁食卵率达 21.3 %。幼虫期寄蝇的寄生率达 21.6 %。宫氏凹头蚁捕食松阿扁叶蜂成虫及幼虫。

落叶松叶蜂 Pristiphora erichsonii ( Hartig )

分布于东北、陕西、甘肃、内蒙、山西,北美、欧洲及前苏联,危害落叶松。受害林分失叶率达 50 %以上时枝长生长减少 6.12cm 、胸径下降 16.6 %,失叶率 70 -100 %时材积损失 4.65 -0.6m 3 / ha ; 成虫产卵于梢部,造成梢头失水,弯曲而干枯。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 8.5 -10.0mm ,体黑色有光;头黑色具小刻点及白短毛,上唇黄色,上颚深褐色,触角褐色具短毛;前胸背板两侧、翅基片黄褐色,中后胸黑色,翅黄色、痣黑色;腹部 2 -5 、 6 节背板前缘、 2 -7 节腹板中央桔黄色, 1 、 6 节大部及 7 -9 节背片黑色;足黄色,前、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和胫节端部及跗节均黑色,爪褐色、内齿小;锯

鞘黑褐色有长毛。雄虫体长 7.5 -8.7mm ,腹部 3 -6 节缩狭,足基节、中足胫节、后足腿节及胫节端部、跗节黑色,余同雌。

 梭形,长 l .3mm ,宽 0.4mm 。初产黄白色,渐变黄色,孵化前黄绿色。

幼虫 1 龄幼虫体长 2.4 -3.1mm 。老熟幼虫体长 12.0 -20.9mm ,黑褐色;前胸背板、气门线至足基部灰黄色,胸部和腹部背面黑绿色,体腹面浅灰色,除臀节外每 1 体节均 2 横行具毛的浅灰色线纹,每体节 3 个环节,胸足黑褐色,腹足黄白色,气门扁椭圆形。

 体长 9 -10mm ,初为乳白色,羽化前为棕黑色。茧长椭圆形,长 11mm ,宽 5mm ,棕黑色。

生物学及习性

年 1 代,以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在秦岭翌春当平均气温达 0 ℃ 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在海拔 1600 处 4 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 16.7 -40 天;成虫羽化高峰期为 5 月上旬,羽化后 3 -4 小时产卵,卵期 10 -20 天, 5 月下旬孵化。幼虫期 18 -25 天、 5 龄, 6 月中旬后进入落地结茧盛期。山西、东北的发生期比秦岭约晚 1 个月。

雌成虫营孤雌生殖,雄虫的作用不清。刚羽化的雌成虫先爬行约 1 小时后,喜在强光下飞翔, 11 -14 时为活动高峰期,阴雨天静伏于针叶;卵成纵列集产于落叶松当年生嫩枝 1 侧的表皮下,落卵部位由于组织受损而枯干、使新梢向 1 侧弯卷或枯死;每枝卵量 2 -110 粒、平均 12.9 粒,卵量的多少和新梢长度有关;每雌平均产卵 52 粒,预蛹重 0.02g 以下、 0.03 -0.04g 、 0.05 -0.06g 、 0.06 -0.07g 、 0.07g 以上时产卵量分别为 0 、 15 、 22 -50 、 44 -70 、 70 -130 粒;同一林分中初发种群的蛹重均在 0.07g 以上,连续发生至第四年时 0.07g 的为 60 %、 0.04 -0.06g 占20 %、 0.03g 占 18 %。 1 龄幼虫不善活动,只将针叶咬成大小不同的缺刻,针叶后期干枯变黄; 2 龄以后将整个针叶吃光, 4 龄后食量剧增, 5 龄后分散取食,老熟幼虫下树在落叶层中结茧进入休眠期;当年茧从高山移至低山时部分可发育为蛹并羽比为成虫,整个群体中约有 5 %的个体为 2 年 1 代;各龄期食量占幼虫期总食量的比率分别为 0.69% 、2.16 %、 5.64 %、 21.19 %、 70.32 %, 100 头幼虫的总食量为 14.0999g 。海拔每升高 100m ,其生长发育期约推迟 2 -4 天;郁闭度为 0.5 、 0.6 、 0.8 时蛹的历期分别为 11 、 15 、 l7 天。土壤含水量低于 6 %以下时预蛹死亡率高达 18.6 %,幼期持续高温干旱可导致虫口数量明显下降,但在成虫期则能使产卵量增加;纯林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大 , 日本落叶松对该蜂的抗性>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 .

该虫在林内为均匀分布,卵期的序贯抽样式为 T 0 (N) l = 0.9273N ± l.96 ( 1.6072N-0.0272 ) 1/2 , T 0 (N) 2 = 1.5975N ± 1.96(1.4284N-0.0277) 1/2 , T 0 (N) 3 =0.2437N ± 1.96 ( 0.0775N-0.0135) 1/2 。海拔 1600 -2200m 为发生中心区 , 季节消长符合斜坡型,内禀增长力 r mmax = 0.03563 ;种群数量达平衡时直径 0.4 -0.8cm 的枝条有 1.3167 -1.6607 个卵梢,饱和状态时有 3.8736 卵梢 / 枝。在 15 ± 1 ℃ 实验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力 r m = 0.04914 ,平均世代周期长 T = 46.7924 天,卵期的稳定年龄组配为 61.9l 86 %、幼虫期 29.57l 0 %、蛹期 7.0633 %、成虫期 1.4599 %。卵、幼虫、预蛹、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4.06 ℃ 、 2.25 ℃ 、 0.00 ℃ 、 4.18 ℃ ,其有效积温为 127.40 、 358.25 、 73.02 、 76.48 日度。

该虫的天敌有黄腿透翅寄蝇 Hyalurgus flavipes Chao , 2 种姬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捕食性天敌有日本弓背蚁、 2 种叩头甲幼虫、 6 种蜘蛛、鼩鼱和鸟类。其中以核多角体病毒最具利用价值,鼩鼱对预蛹的捕食率可达 89% 。

祥云新松叶蜂 Neodiprion xiangyunicus Xiao et Zhou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危害云南松。严重危害 10 -60 年生林木,有虫株率达 100% , 4 -5 千头 / 株,林分针叶全部被吃光,呈火烧状,对林木影响生长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 9.5mm ,黄褐色,触角 27 节;上颚前端、中胸盾片前缘及侧缘、腹部 2 -7 节背板及第 8 背板小部分、第 9 -10 腹节背面黑褐色,腹部 3 -8 节侧面白色,足胫节除基端外与跗节均暗褐色,翅透明具暗黄色云斑、脉和翅痣暗黄色;刻点额区粗而密皱,胸背则稍小,小盾片较稀, 1 -8 节腹以第

1 背板中部及 5 -7 背板两侧较密;唇基前缘弧形凹入,中窝长圆形,头及胸部密被黄柔毛。雄虫体长 9mm ,黑色有光,触角 32 节;触角 1 -2 节,上唇、唇基前缘、上颚基部、须、前中足除基节外、后足、腹部背板侧缘及腹板红褐色,翅脉和痣亮黑褐色;刻点头部粗密、胸部较稀,腹部 1 -8 节以第 1 -2 背板中部密而粗;其余如雌虫。

 初鹅黄色,船底形,长约 0.80mm ,宽约 0.20mm 。

幼虫  大龄幼虫体长 20 -25mm ,头深褐有光,体深墨绿或桔红、黄色,背线狭而色浅且两侧具暗纵纹;各节 3 个小环节、每小环生成列的刺毛,近足基部具 2 组黑色小点状刺毛;腹面黄绿或红色,腹足绿或红色。

 长 7.0 -10.0mm 、宽 4.0 -5.0mm 。茧初白色,后褐黄色。

生物学及习性

四川西昌地区年 1 代,以老熟幼虫下树于土壤中结茧变为预蛹越冬。 2 月上、中旬为下树高峰,越冬预蛹在茧中历时约 130 天进入蛹期,蛹期约 20 天。 5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成虫始羽化、高峰在 7 月上旬; 6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产卵、 7 月下旬为高峰期,卵期 15 天, 7 月中旬至 9 月初幼虫孵化、 8 月中、下旬为高峰期。幼虫 8 龄,幼虫期约 160 天。

10 -15 时成虫羽化最盛,中午常在树冠上层飞翔,早晚伏于松针丛中,对糖醋有趋性。卵多产于郁闭度 0.5 以下的疏林、孤立木、林缘及林冠上层的针叶内、落卵也处先受害,卵成 2 列排于针叶的刻槽中,叶面黄或褐泡状鼓起;每雌产卵 120 -250 粒。 1 -4 龄 9 -18 时聚集于当年生嫩针叶基部取食表皮和叶肉、食量占幼虫期的 20% ,傍晚及早晨的食量占一天的 3/4 ,受惊时释放白色粘液; 5 -8 龄分散且食整个针叶, 11 月至次年 2 月取食量最大,栖所无食料时成群向邻枝或邻树转移迁移,因此受害林分常呈团、块状或片状分布;老熟幼虫沿树干下爬到或落地后在树冠投影区 0 -6cm 土中结丝茧越冬。海拔 1800m 以上的林分常成灾,孤立木、林缘、山顶、山脊和个别高大植株受害重。低龄幼虫期和茧期降水多即湿度在 60% 以上、 12 ℃ 以下和 25 ℃ 以上时死亡率高。野草莓果熟盛期为羽化盛期,野芭子展叶初期为产卵盛期、开花初期到盛期为幼虫防治适期。

幼期天敌有蚂蚁、僵菌、蝽、猎蝽和病毒;蛹期有霉菌、寄生蝇 2 种、小蜂 1 种,寄生率高达 41.84% ;成虫期天敌 有蜘 蛛、蚂蚁,及山雀、翁莺、黄臀鹎。

 

油茶史氏叶蜂 Dasmithius camellia ( Zhou et Huang )

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危害油茶。突发性强,危害严重时每株有幼虫 400 -3000 余条,常将油茶叶吃光,使茶籽颗粒无收;如连续危害,则枯枝满树,长势衰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 6.5 -8.5mm ,黑色有光。触角黑色,尖端稍扁;下唇须、下颚须尖端 3 节褐色;前胸背板后缘、翅基片、淡膜叶均为黄色;足的基节、腿节黑色,转节白色,胫节和跗节褐色。翅具黄色光泽、痣黑色,多数脉黑褐色;单眼后区凸出,无额脊,侧缝及横缝明显,中窝深;唇基刻点粗,头其余部位及腹部无刻点。雄虫体长 5.8 -7.5mm ,翅基片黑褐色,足淡色部分成黑褐色,除前胸背板后侧

黄白色外其余同雌虫。

 长 1 -1.2mm 。长卵形、乳白色,后淡黄色卵形。

幼虫  初孵淡黄色, 3 龄后绿色。老熟幼虫体长 20 -22mm ,蓝灰色,头部额到单眼区蓝黑色,气门线及足白色。

 长 6 -8mm ,初淡绿色,后淡黄色至黄褐色。

生物学及习性

年 1 代,以预蛹在土室中越冬。翌年 2 月底至 3 月初始羽化、雌雄比约 1:1 , 3 月上旬为盛期即垂柳大量绽芽期。 3 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中旬为盛期,卵期 6 -12 天,孵化率达 95% 以上。幼虫期 22 -29 天, 5 龄,取食盛期只有 9 -11 天;老熟后于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下树入土筑土室越夏, 12 月中旬到翌年 1 月化蛹,少数幼虫有滞育现象。

成虫羽化后如遇阴雨及有风天气则停留在土室中,出土成虫 8 -18 时活动、交尾、产卵,偶交尾 2 次,后栖息于枝叶、枝芽或芽叶的交叉处及叶背,天气不良则不活动,飞翔距离多不足 10m 。卵产于萌动膨大的芽苞中, 1 个芽有卵 1 -5 粒、 1 粒者占 60% ,严重时 82% 新芽均被产卵;已开放或未萌动的芽无卵。幼虫不食茶叶,仅白天取食,晴热天的中午、傍晚及雨天均不取食,有假死性。初孵幼虫在芽苞内取食并常将新叶吃穿、排出红或黄褐色粪便, 1 -2 龄均在未开放的叶芽内食心叶; 3 龄时嫩叶初展、外露幼虫爬行全树食嫩叶尖端,并常在尚未脱落的苞片中栖息; 4 龄时新叶全展、食叶量大增、尽食叶肉仅留主脉;嫩叶食尽时幼虫基本老熟,虫口数量大时少数幼虫也食老叶但发育不良。老熟幼虫在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越冬,以树冠下坡为多入土 7 -20cm 者占 90% 。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10/9 11:10:02

 

怎样防治为害马尾松针叶的六万松叶蜂?

六万松叶蜂是马尾松林中一种常见的食叶害虫,除为害马尾松外,还为害湿地松。幼虫的食量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加大,虫口密度大时能将小面积的松林吃光。

成虫体长710毫米,为黑褐色的小蜂。雌蜂体粗壮。雄虫体较小,黑色。翅两对,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老熟幼虫体长2025毫米,头部深褐色,有光泽。胸部淡褐色,背面有暗色纵纹数条,胸足黑色,腹足6对,尾足1对淡黄色。

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成虫产卵于针叶中段的下侧,卵在58时孵化出幼虫最多。幼虫5龄,14龄虫有群集性,昼夜取食松针,当松叶被食光后,有群迁为害的习性。幼虫如遇惊扰即将尾端翘起,口吐黄水以示警戒。

防治方法:(1)对常灾区纯松林实行封山育林,加强经营管理,及时抚育,促进林分提早郁闭,增强林分抗性。(2)应用苏云金杆菌(B.t.)或青虫菌乳液12亿孢子/毫升喷洒针叶,6天后幼虫死亡率在90%以上。(3)用25%灭幼脲III号胶悬剂稀释20003000倍液喷洒针叶,6天后死亡率达90%以上。(4)用80%敌敌畏乳油20002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稀释10002000倍液喷杀幼虫。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