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篇发表论文。请参考以下好吗?
辽西地区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
步兆东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 建平 122400)
摘要:本文提出了辽西地区为了扭转和改变传统林业对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影响,必须采取工程造林。工程造林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林业那种根深蒂固的粗放经营思想,真正扭转和改变了以往不科学、脱离实际的做法;工程造林系统的科学控制管理包括:(1)计划管理,主要是建立完整的计划体系,使计划管理体系科学、全面;(2)组织管理,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密切协调的组织机构,进行预先控制、信息反馈等相互制约机制;(3)技术管理,是利用适宜该地区经典实用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技术,以系统工程学原理进行人为控制管理,来实现最终目标。
关键词:工程造林; 控制; 管理; 辽西地区
我国传统的旧林业体制,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经营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造林质量不高、面积不实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世纪林业生产机制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从根本扭转和改变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控制等原因造成的“年年造林不见林”、“造林面积浮夸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现实情况,我国从80年代初期,逐步尝试了工程造林给人类社会、自然世界所带来的众多益处,进而工程造林在我国相继出现并得以顺利实施。从1987年开始,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一、二、三期工程顺利实施并完工,四期工程也全面启动;1985年~199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辽宁2772工程造林种草项目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下顺利完成,其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效益之显著为世人所瞩目,究其原因,是在其行政领导直接指挥下,全面实行了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因此,研究和总结辽西地区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
1 辽西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辽西地区位于东经119°~122°,北纬40°20′~42°20′之间,海拔高度400~1200m,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气候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50~500mm,年蒸发量1853~2100mm,干燥度1.44~1.23,年平均气温5.5~8.4℃,绝对最高气温38.2~40.0℃,绝对最低气温-25.5~-36.9℃,日照时数为2835~2955,有效积温2727~3407℃,无霜期128~141d。年平均风速1.8~4.2m/s,大于或等于六级大风日35~39d。土壤以褐色土为主,局部有棕壤和草甸土分布,pH值7.5~8.5。原生植被为中生的落叶阔叶林,代表树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山杏(Prunus armenicana)等。由于历史上毁林开荒的结果,出现了大面积百里香、兴安胡枝子、蒿类等为主的荒山荒地。工程造林项目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4000t/km2 .y。
2 工程造林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工程造林,简言之,就是把普通的植树造林(包括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等)工作当作一项工程建设来实施。工程造林不仅具有一般工程的特点,而且具有系统工程的特点,因为工程造林首先把植树造林看作一个母系统,造林的各个环节项目视为若干个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都从实现整个母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造林过程中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矛盾,要从总体协调的需求来选择解决方案;工程造林致力于综合运用林业生产中各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成果和经验,使其各种技术成果和经验相互协调配合,使工程造林质量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工程造林还有两个并列过程,一个是技术过程,另一个就是对工程规划、组织、控制、分析、反馈等管理的控制过程。综上所述,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包括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等)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植树造林[1]。其公式可以写成:
工程造林=国家基本程序+现代管理方法+先进造林技术
工程造林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项目的确立:也称立项。根据项目的级别,分别由执行机构逐级编制工程造林的项目申报书,由业务指导机构进行综合,最后,报请项目的决策机构审批。
(2)方案决策:项目决策后,要拟订各种工程造林实施方案,对各种方案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要进行决策,主要解决工程的规模、范围、技术、原则、工程进度、投资预测等问题,拿出最佳方案,编制工程设计任务书。
(3)总体规划设计:以决策机构对项目批复文件为依据,并参照执行机构对项目的有关内容的决策,指定实施技术细则,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设计。
(4)年度施工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分年度进行施工设计等。
(5)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等。
工程造林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林业生产那种根深蒂固的粗放经营思想,扭转和改变由于缺乏科学的造林态度而造成的粗制滥造、效果差及造林责任不明确等弊端,使造林质量与造林面积稳步提高和增加,尽快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造林面积不实,质量不高的问题,据1984年国家林业局对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江西、山东和湖北5省、区75个县的调查,该年度的实际造林面积仅为上报面积地50%左右;按保存面积计算,全国现有人工林平均蓄积量由1984年的9.9m3 /hm2 ,提高到现在的35 m3 /hm2 ,说明人工林生长缓慢,单位蓄积很低。因此,通过实施工程造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1)加大造林绿化进程;(2)明显提高造林质量;(3)降低造林成本;(4)造林面积实事求是;(5)林种布局趋向合理;(6)改善国土生态脆弱环境[2]。
3 工程造林系统的科学管理
计划管理
3.1.1建立了完整的计划体系
计划是决策的延伸,是实现决策的重要途径。根据决策目标、总体方案和具体现实条件,制定和建立完整的计划体系,包括工程造林设计、长期分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制度等。
工程造林设计:由县级专业部门组织设计队,按技术细则和工作规范中工程设计办法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逐地块进行实测面积、区划小班、按细则规定设计每小班的林种、树种及造林技术措施登记在小班卡上,存入技术档案,完成工程造林设计。
制定五年的分年计划:根据总体方案分配给县乡的任务和工程设计,制定五年计划的分年计划,特别要提前一年或两年安排育苗生产任务,进行重点定向育苗,因为造林必有苗木,方案设计需要何苗就提前育何苗,决不可有啥苗造啥苗,避免林种结构不合理等。
造林年度计划:是指导一年中组织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控制各项管理活动的标准,各级组织本着统筹原则,把各项任务和管理办法作出了详细的安排,如整地、种苗、造林施工、抚育管理等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年度计划指导下,安排各项专业计划,如育苗、整地、抚育管护计划等,同时用合同的形式把各项任务、质量标准等承包到施工队或施工组,具体落实到地块,并组织实施,施工完毕都要作出总结,报告计划执行的效果等。
3.1.2计划管理的分析
3.1.2.1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每一项造林工程计划管理都是指令性的,有严格的指标体系,不经批准不得随意增减;计划管理有严密的计划网络,相互连锁、互相制约;计划管理有具体实行的措施和质量标准;计划管理有工程设计为指导,有基础性资金作保证,所以计划管理体系是科学而实际的。过去的造林计划都是行政计划,只规定任务指标和原则措施,不能具体指导从起苗、运苗、造林栽植、灌水等整个施工环节,最后没有验收程序。如乡林业工程指导站有总体施工计划,规定总目标和控制全局的原则措施,供全站人员执行实施,并将结果上报。
3.1.2.2计划管理的全面性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不仅贯穿整个管理体系,形成纵横的管理网络,而且也贯穿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从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计划执行中的检查到总结报告,实行了全过程管理。计划控制着管理活动,管理则控制着计划的执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理协调控制系统。在编制计划和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系统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发展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实行预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的检查指导,包括整地、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的全部现场管理,实行现场管理控制。竣工后及时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及时返工,实行反馈控制。在全部管理活动中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在计划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即把计划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为局部目标,直接分解成为个人目标,并用合同的形式确立下来。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用百分制评定奖惩量化指标,把计划管理同奖惩结合起来,调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总之,我们的计划管理是全系统、全过程和全员性的管理,也就是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
3.2组织管理
3.2.1组织管理系统的改造
在工作规范中设计管理组织的系统结构,对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能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其职能组织管理系统(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系统有三级组织机构。即市工程项目办公室;县工程指挥部;乡镇工程指导站。
a市工程项目办公室 属于决策机构,决定总体方针政策、决策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规范、制定技术实施细则等。项目办主任直接向下一级组织下达指令和指示;工程技术组负责业务;财务办公室负责统计、财务、及后勤等工作。
b县工程指挥部 属于决策的执行机构,主要是执行性管理,起着上下协调,反馈意见等工作。指挥是唯一的行政领导,具有全面指挥和领导的权力。
c乡镇工程指导站 属于实施机构,按着上级指示精神的数量、质量、目标要求进行组织施工,最后完成规定的任务。站长具有行政指导权。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县指挥部设立了验收员职务,而验收员属于县派驻乡镇人员,负责对乡镇指导站的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信息反馈、检查和验收工作,这就拉近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相对疏远的距离,从而增加了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3.2.2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
县指挥部把总体目标分解,以合同制承包到乡,县乡两级组织再把各自的目标层层分解,每一名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组织人员都明确了分担的工作内容、数量、质量指标,并把指标划解为百分数值,根据完成的内容评分定奖惩。
3.2.3管理组织的系统分析
3.2.3.1组织结构的分析
在管理组织结构上设置了三个管理层,根据层次的势能,规定了不同人员的职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按工程面积和管理范围的大小,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人员,市、县、乡分别为450人、15人、5人,比例为90:3:1,组织结构呈正三角形,符合管理的能级原则,性能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驻乡验收员的设置,增加了信息反馈功能,符合管理的封闭原则,因而组织结构能优化、高效。
3.2.3.2人员结构的分析
在基层组织中设置了验收员、种草员、造林技术员、护林大队长、领工员等职务。他们之间分工协作,建立了横向联系和纵向制约的关系,完善交接手续和信息反馈制度,见管理信息系统图2。例如,苗木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历史上是老大难的限制因子,通过采取定向育苗、合同育苗、严格检测、建立交接手续等,从而杜绝了“关系苗”、“照顾苗”等不合格苗和风干苗,所以稳定并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3.3技术管理
3.3.1技术系统的设计
根据辽西地区的气候干旱,立地条件恶劣,育苗技术水平较低等特点,在造林技术细则中,指定了技术管理系统图3。为了改善立地条件,水分较好的地块如沟底、梯田、耕地上,采用大坑整地;在土石山坡上采用水平沟整地;在土层较薄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采取阶式水平沟整地,不但加厚土层,而且提高蓄水能力;为了培育优质壮苗,针叶树采取2年生移植苗及容器苗造林,确保适应环境,抗旱保活;总之在整地、苗木、栽植三个重要环节范围,增强了应变能力,从而保证了技术系统的可靠性[3] [4] [5]。
3.3.2技术管理控制系统
根据实施方案,提前一年进行整地和育苗,整地和育苗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造林,造林验收合格后,交护林员管护,最后成果验收并发放造林经费。从技术管理控制程序图4看出,整地、苗木、造林、补植等各个技术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验收,前一道工序不达标,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控制程序图指出了各道工序的联系及制约。
3.3.3技术管理的分析
3.3.3.1技术系统性能的分析
技术系统在运行中,吸收优效元件,组合成多种新的技术系统,改善了系统的性能,拓宽了适应范围,增强了可靠性是系统成长为柔性结构。系统的可靠性(R),可以用其元件的可靠性(ri)来表示。经过优化的技术系统,整地、苗木和栽植等三个技术环节中,都有三个以上的并列元件。并列的可靠性表示为:R=1-n(1- ri);I=1,2,3……,n为元件系数,因而可以提高可靠性。在技术细则中要求每项技术标准都在90%以上,则R可达99%。而三个技术环节又是串联关系,可靠性:
R=r1·r2·r3……rn
三个99%的元件串联可靠性也在90%以上,技术系统经专家评估,运行优化,增加并列要素,使之达到期望目的[6] [7]。
3.3.3.2技术管理系统的分析
在系统管理控制中,有四个施工验收封闭控制环,控制各个工作,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成果验收是一个大的控制环,成活率必须达到85%,否则不能验收。控制必须有三个条件:a标准;b检查测试的方法,无法检查就无法控制;c纠正偏差。由于造林施工时间短,作业范围广,现场控制难,所以应加强预先控制,在全面预先控制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现场控制。施工后验收非常必要,对不合格的地块,可以及时返工纠正,以减少损失。不合格的工程只能补植重新造林,而不能成果验收。由于管理控制,增强了管理的可靠性,各年造林的成活率、合格率,虽受干旱影响,但无显著差异。
3.3.3.3产投比分析
通过技术管理,以中国2772工程造林种草项目为例,造林一次合格率达74%,提高53%;种草一次合格率95.3%,提高43%,减少补植费用533万元;按综合技术方案操作,种草增加收益1349万元,合计增收1879万元,种草多支出肥料费82万元;造林多支出整地抚育费1218万元;工程增加管理费150万元;合计多支出1450万元。故产投比为1.3:1,效果看好。此外,整地蓄水和促进幼树生长量等的因素,未计算其内,有待进一步寻找参照系列加以核算。
4 结束语
同是一片山、同是这些水、同是一样的技术、同是这些人管理为什么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呢?用系统的观点和可靠性原理来看,系统中的元件并不是绝对精良,只要系统中元件本身素质过硬、元件与元件之间互补、并能协调发挥作用,就能够产生元件孤立状态下所未有的整体最佳功效。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都是系统,就是任何客观事物都在系统之中,几十年来造林都是行政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是:a权力管理;b纵向管理;c首长管理制;d定性管理;e开放性管理,等等,均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因而效果不佳。
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总体方案,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技术管理工作管理规范,成为指导工作的运转程序,保证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技术细则就是从系统总目录出发,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制定的综合技术模型,也是系统学第一定律巧妙运用的结果。
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是在总体方案和规范、细则指导下,进行实施工程设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准确信息反馈系统,执行多级反馈的封闭控制程序,使系统运转更就有序;2772工程管理是具有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管理组织系统,有效地协同合作体系,使闲了自己组织、自己协调、自己控制的组织功能,使系统提高了有序水平,强化了协同作战的关系,发挥了系统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体现了“五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信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因而该项目区得了可喜的成效。
然而,造林种草毕竟是一项事业性的生态建设工程,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的支持,则将是一事无成;只有行政管理加上技术支撑,形成十字交叉状的管理体系,才是我们新世纪兴起的系统控制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