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xuhuiklm     提问时间: 2009/11/19 11:34:47
邮箱:754350019@qq.com
问题:
 
专家 你好? 造林工程检查验收 具体设计到哪几个方面?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11/19 13:21:06

工程造林检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

(一)年度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执行情况。包括作业区的地点、范围、面积、树种、营造林作业方式等。

(二)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验收主要包括作业设计、面积核实、成活率、混交、档案、自查验收以及生长情况、病虫危害情况、森林保护和配套设施施工情况等。

(三)上年度的补植、抚育、保存、管护情况。

(四)工程管理情况(包括资金使用、档案、数据库、音像图片、内业资料等情况)。


 

回复专家:步兆东,回复时间:2009/11/19 13:36:53

我有篇发表论文。请参考以下好吗?

辽西地区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

步兆东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 建平 122400)

摘要:本文提出了辽西地区为了扭转和改变传统林业对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影响,必须采取工程造林。工程造林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林业那种根深蒂固的粗放经营思想,真正扭转和改变了以往不科学、脱离实际的做法;工程造林系统的科学控制管理包括:(1)计划管理,主要是建立完整的计划体系,使计划管理体系科学、全面;(2)组织管理,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密切协调的组织机构,进行预先控制、信息反馈等相互制约机制;(3)技术管理,是利用适宜该地区经典实用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技术,以系统工程学原理进行人为控制管理,来实现最终目标。

关键词:工程造林; 控制; 管理; 辽西地区

我国传统的旧林业体制,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经营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造林质量不高、面积不实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世纪林业生产机制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从根本扭转和改变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控制等原因造成的“年年造林不见林”、“造林面积浮夸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现实情况,我国从80年代初期,逐步尝试了工程造林给人类社会、自然世界所带来的众多益处,进而工程造林在我国相继出现并得以顺利实施。从1987年开始,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一、二、三期工程顺利实施并完工,四期工程也全面启动;1985年~199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辽宁2772工程造林种草项目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下顺利完成,其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效益之显著为世人所瞩目,究其原因,是在其行政领导直接指挥下,全面实行了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因此,研究和总结辽西地区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

1        辽西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辽西地区位于东经119°~122°,北纬40°20′~42°20′之间,海拔高度4001200m,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气候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50500mm,年蒸发量18532100mm,干燥度1.441.23,年平均气温5.58.4℃,绝对最高气温38.240.0℃,绝对最低气温-25.5-36.9℃,日照时数为28352955,有效积温27273407℃,无霜期128141d。年平均风速1.84.2m/s,大于或等于六级大风日3539d。土壤以褐色土为主,局部有棕壤和草甸土分布,pH值7.58.5。原生植被为中生的落叶阔叶林,代表树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山杏(Prunus armenicana)等。由于历史上毁林开荒的结果,出现了大面积百里香、兴安胡枝子、蒿类等为主的荒山荒地。工程造林项目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4000t/km2 .y

2        工程造林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工程造林,简言之,就是把普通的植树造林(包括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等)工作当作一项工程建设来实施。工程造林不仅具有一般工程的特点,而且具有系统工程的特点,因为工程造林首先把植树造林看作一个母系统,造林的各个环节项目视为若干个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都从实现整个母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造林过程中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矛盾,要从总体协调的需求来选择解决方案;工程造林致力于综合运用林业生产中各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成果和经验,使其各种技术成果和经验相互协调配合,使工程造林质量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工程造林还有两个并列过程,一个是技术过程,另一个就是对工程规划、组织、控制、分析、反馈等管理的控制过程。综上所述,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包括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等)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植树造林[1]。其公式可以写成:

工程造林=国家基本程序+现代管理方法+先进造林技术

工程造林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项目的确立:也称立项。根据项目的级别,分别由执行机构逐级编制工程造林的项目申报书,由业务指导机构进行综合,最后,报请项目的决策机构审批。

2)方案决策:项目决策后,要拟订各种工程造林实施方案,对各种方案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要进行决策,主要解决工程的规模、范围、技术、原则、工程进度、投资预测等问题,拿出最佳方案,编制工程设计任务书。

3)总体规划设计:以决策机构对项目批复文件为依据,并参照执行机构对项目的有关内容的决策,指定实施技术细则,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设计。

4)年度施工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分年度进行施工设计等。

5)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等。

工程造林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林业生产那种根深蒂固的粗放经营思想,扭转和改变由于缺乏科学的造林态度而造成的粗制滥造、效果差及造林责任不明确等弊端,使造林质量与造林面积稳步提高和增加,尽快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造林面积不实,质量不高的问题,据1984年国家林业局对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江西、山东和湖北5省、区75个县的调查,该年度的实际造林面积仅为上报面积地50%左右;按保存面积计算,全国现有人工林平均蓄积量由1984年的9.9m3 /hm2 ,提高到现在的35 m3 /hm2   ,说明人工林生长缓慢,单位蓄积很低。因此,通过实施工程造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1)加大造林绿化进程;(2)明显提高造林质量;(3)降低造林成本;(4)造林面积实事求是;(5)林种布局趋向合理;(6)改善国土生态脆弱环境[2]

3        工程造林系统的科学管理

              计划管理

3.1.1建立了完整的计划体系

计划是决策的延伸,是实现决策的重要途径。根据决策目标、总体方案和具体现实条件,制定和建立完整的计划体系,包括工程造林设计、长期分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制度等。

工程造林设计:由县级专业部门组织设计队,按技术细则和工作规范中工程设计办法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逐地块进行实测面积、区划小班、按细则规定设计每小班的林种、树种及造林技术措施登记在小班卡上,存入技术档案,完成工程造林设计。

制定五年的分年计划:根据总体方案分配给县乡的任务和工程设计,制定五年计划的分年计划,特别要提前一年或两年安排育苗生产任务,进行重点定向育苗,因为造林必有苗木,方案设计需要何苗就提前育何苗,决不可有啥苗造啥苗,避免林种结构不合理等。

造林年度计划:是指导一年中组织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控制各项管理活动的标准,各级组织本着统筹原则,把各项任务和管理办法作出了详细的安排,如整地、种苗、造林施工、抚育管理等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年度计划指导下,安排各项专业计划,如育苗、整地、抚育管护计划等,同时用合同的形式把各项任务、质量标准等承包到施工队或施工组,具体落实到地块,并组织实施,施工完毕都要作出总结,报告计划执行的效果等。

3.1.2计划管理的分析

3.1.2.1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每一项造林工程计划管理都是指令性的,有严格的指标体系,不经批准不得随意增减;计划管理有严密的计划网络,相互连锁、互相制约;计划管理有具体实行的措施和质量标准;计划管理有工程设计为指导,有基础性资金作保证,所以计划管理体系是科学而实际的。过去的造林计划都是行政计划,只规定任务指标和原则措施,不能具体指导从起苗、运苗、造林栽植、灌水等整个施工环节,最后没有验收程序。如乡林业工程指导站有总体施工计划,规定总目标和控制全局的原则措施,供全站人员执行实施,并将结果上报。

3.1.2.2计划管理的全面性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不仅贯穿整个管理体系,形成纵横的管理网络,而且也贯穿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从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计划执行中的检查到总结报告,实行了全过程管理。计划控制着管理活动,管理则控制着计划的执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理协调控制系统。在编制计划和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系统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发展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实行预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的检查指导,包括整地、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的全部现场管理,实行现场管理控制。竣工后及时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及时返工,实行反馈控制。在全部管理活动中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在计划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即把计划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为局部目标,直接分解成为个人目标,并用合同的形式确立下来。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用百分制评定奖惩量化指标,把计划管理同奖惩结合起来,调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总之,我们的计划管理是全系统、全过程和全员性的管理,也就是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

3.2组织管理

3.2.1组织管理系统的改造

在工作规范中设计管理组织的系统结构,对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能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其职能组织管理系统(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系统有三级组织机构。即市工程项目办公室;县工程指挥部;乡镇工程指导站。

a市工程项目办公室  属于决策机构,决定总体方针政策、决策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规范、制定技术实施细则等。项目办主任直接向下一级组织下达指令和指示;工程技术组负责业务;财务办公室负责统计、财务、及后勤等工作。

b县工程指挥部  属于决策的执行机构,主要是执行性管理,起着上下协调,反馈意见等工作。指挥是唯一的行政领导,具有全面指挥和领导的权力。

c乡镇工程指导站  属于实施机构,按着上级指示精神的数量、质量、目标要求进行组织施工,最后完成规定的任务。站长具有行政指导权。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县指挥部设立了验收员职务,而验收员属于县派驻乡镇人员,负责对乡镇指导站的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信息反馈、检查和验收工作,这就拉近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相对疏远的距离,从而增加了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3.2.2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

县指挥部把总体目标分解,以合同制承包到乡,县乡两级组织再把各自的目标层层分解,每一名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组织人员都明确了分担的工作内容、数量、质量指标,并把指标划解为百分数值,根据完成的内容评分定奖惩。

3.2.3管理组织的系统分析

3.2.3.1组织结构的分析

在管理组织结构上设置了三个管理层,根据层次的势能,规定了不同人员的职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按工程面积和管理范围的大小,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人员,市、县、乡分别为450人、15人、5人,比例为9031,组织结构呈正三角形,符合管理的能级原则,性能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驻乡验收员的设置,增加了信息反馈功能,符合管理的封闭原则,因而组织结构能优化、高效。

3.2.3.2人员结构的分析

在基层组织中设置了验收员、种草员、造林技术员、护林大队长、领工员等职务。他们之间分工协作,建立了横向联系和纵向制约的关系,完善交接手续和信息反馈制度,见管理信息系统图2。例如,苗木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历史上是老大难的限制因子,通过采取定向育苗、合同育苗、严格检测、建立交接手续等,从而杜绝了“关系苗”、“照顾苗”等不合格苗和风干苗,所以稳定并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3.3技术管理

3.3.1技术系统的设计

根据辽西地区的气候干旱,立地条件恶劣,育苗技术水平较低等特点,在造林技术细则中,指定了技术管理系统图3。为了改善立地条件,水分较好的地块如沟底、梯田、耕地上,采用大坑整地;在土石山坡上采用水平沟整地;在土层较薄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采取阶式水平沟整地,不但加厚土层,而且提高蓄水能力;为了培育优质壮苗,针叶树采取2年生移植苗及容器苗造林,确保适应环境,抗旱保活;总之在整地、苗木、栽植三个重要环节范围,增强了应变能力,从而保证了技术系统的可靠性[3] [4] [5]

3.3.2技术管理控制系统

根据实施方案,提前一年进行整地和育苗,整地和育苗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造林,造林验收合格后,交护林员管护,最后成果验收并发放造林经费。从技术管理控制程序图4看出,整地、苗木、造林、补植等各个技术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验收,前一道工序不达标,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控制程序图指出了各道工序的联系及制约。

3.3.3技术管理的分析

3.3.3.1技术系统性能的分析

技术系统在运行中,吸收优效元件,组合成多种新的技术系统,改善了系统的性能,拓宽了适应范围,增强了可靠性是系统成长为柔性结构。系统的可靠性(R),可以用其元件的可靠性(ri)来表示。经过优化的技术系统,整地、苗木和栽植等三个技术环节中,都有三个以上的并列元件。并列的可靠性表示为:R=1-n1- ri);I=123……,n为元件系数,因而可以提高可靠性。在技术细则中要求每项技术标准都在90%以上,则R可达99%。而三个技术环节又是串联关系,可靠性:

R=r1·r2·r3……rn

三个99%的元件串联可靠性也在90%以上,技术系统经专家评估,运行优化,增加并列要素,使之达到期望目的[6] [7]

3.3.3.2技术管理系统的分析

在系统管理控制中,有四个施工验收封闭控制环,控制各个工作,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成果验收是一个大的控制环,成活率必须达到85%,否则不能验收。控制必须有三个条件:a标准;b检查测试的方法,无法检查就无法控制;c纠正偏差。由于造林施工时间短,作业范围广,现场控制难,所以应加强预先控制,在全面预先控制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现场控制。施工后验收非常必要,对不合格的地块,可以及时返工纠正,以减少损失。不合格的工程只能补植重新造林,而不能成果验收。由于管理控制,增强了管理的可靠性,各年造林的成活率、合格率,虽受干旱影响,但无显著差异。

3.3.3.3产投比分析

通过技术管理,以中国2772工程造林种草项目为例,造林一次合格率达74%,提高53%;种草一次合格率95.3%,提高43%,减少补植费用533万元;按综合技术方案操作,种草增加收益1349万元,合计增收1879万元,种草多支出肥料费82万元;造林多支出整地抚育费1218万元;工程增加管理费150万元;合计多支出1450万元。故产投比为1.31,效果看好。此外,整地蓄水和促进幼树生长量等的因素,未计算其内,有待进一步寻找参照系列加以核算。

4        结束语

同是一片山、同是这些水、同是一样的技术、同是这些人管理为什么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呢?用系统的观点和可靠性原理来看,系统中的元件并不是绝对精良,只要系统中元件本身素质过硬、元件与元件之间互补、并能协调发挥作用,就能够产生元件孤立状态下所未有的整体最佳功效。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都是系统,就是任何客观事物都在系统之中,几十年来造林都是行政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是:a权力管理;b纵向管理;c首长管理制;d定性管理;e开放性管理,等等,均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因而效果不佳。

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总体方案,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技术管理工作管理规范,成为指导工作的运转程序,保证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技术细则就是从系统总目录出发,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制定的综合技术模型,也是系统学第一定律巧妙运用的结果。

工程造林及系统控制管理,是在总体方案和规范、细则指导下,进行实施工程设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准确信息反馈系统,执行多级反馈的封闭控制程序,使系统运转更就有序;2772工程管理是具有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管理组织系统,有效地协同合作体系,使闲了自己组织、自己协调、自己控制的组织功能,使系统提高了有序水平,强化了协同作战的关系,发挥了系统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体现了“五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信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因而该项目区得了可喜的成效。

然而,造林种草毕竟是一项事业性的生态建设工程,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的支持,则将是一事无成;只有行政管理加上技术支撑,形成十字交叉状的管理体系,才是我们新世纪兴起的系统控制管理系统。

 


 

回复专家:张健,回复时间:2009/11/19 13:39:55

造林工程质量测定 1 施工质量测定 (1)造林布局。检测造林地块与设计造林图斑是否相符, 并对林种、树种、林型进行检查,特别应注意对经果林位置、数量等的检测。 (2)整地工程。测定整地深度、宽度和长度,土埂高度、边坡、土方密实度。等高造林的还要测定其水平度。对整地季节进行检查。 (3)苗木质量。造林前对苗木的品种、等级(主要是根系、 地径、苗高)进行检验,检查是否与设计相符。对苗木的根部、枝梢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具备成活的条件。 (4)造林面积。实测造林小班面积,与施工设计图逐块核 实。按水平面积(垂直投影)计算造林面积。成片造林面积在667 m2(折合1亩)以上的按片林统计;带状造林在两行以上、林带宽度在4 m(灌木林为3 m)以上、连续面积在667m2以上的,可按面积统计。 (5)造林密度。采用行调查或样方调查法量测其株行距, 并检查苗木数量。 (6)种植质量。检查种植工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规定和 要求。 2 造林成效测定 (1)造林成活率。造林1年后需对造林成活率进行测定, 采用样地或样行法实测。水土保持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的合格标准是80% 以上。 (2)造林保存率。按规定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检查 造林株数、保存株数,并计算其保存率。水土保持造林要求3年后的保存率在70% 以上。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1/19 14:04:05

http://www.pyly.gov.cn/show.asp?id=209

请您登陆查阅:人工造林检查验收办法。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1/19 14:06:25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blog/item/8edec413e8c3a7005aaf53ae.html

退耕还林验收标准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国家林业局 林退发[2001]521号))规定:

    第七条 检查验收引用的标准包括:

    ①《退耕还林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

    ②《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99);

    ③《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99);

    ④《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95);

    ⑤《容器育苗技术》(LY/T1000-91)。

    第八条 造林合格标准和保存合格标准如下:

造林合格标准以造林成活率来反映。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前三年单位面积成活株数与造林总株数(造林总株数按作业设计株数、最低合理初植密度、造林总株数三者中株数最大者计,下同)之比。造林成活率标准分两级(见下表),合格的列入当年造林完成任务,不合格的经补植验收合格后方可列入造林完成任务。

类型╲等级

合格

不合格

一般地区造林成活率(%

85

84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林造林成活率(%

70

69

经济林造林成活率(%

85

84

注:干旱、半干旱地区划分标准以《全国人工造林、更新实绩核查技术规定》为准(干旱、半干旱地区指以县为单位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地区)。造林保存合格标准以株数保存率来反映。株数保存率是指造林三年后单位面积保存株数与造林总株数之比。保存合格标准为株数保存率≥80%(干旱、半干旱地区株数保存率≥65%)或郁闭度≥0.20。经济林保存合格标准为株数保存率≥85%

    第九条 生态林、经济林混交的小班,按实际面积分别统计计算。

    第十条 结果误差允许范围是:小班造林成活率、株数保存率调查允许误差为±2%,小班面积检查验收允许误差为±5%。超过误差时,以上一级结果为准。计算结果中的面积核实率最高为100%

    第十一条 所有面积均以水平面积计,以亩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造林成活率和株数保存率的百分数均取整数,其它各率的百分数均保留两位小数。

    第十二条 凡以上标准没有涉及的,参照地方标准执行。


 

回复专家:吴海勇,回复时间:2009/11/19 17:01:55

请参靠:                                               

2006年人工造林检查验收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速生丰产林基地、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质量与管护水平,核实造林面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人工造林精品工程率,根据国家林业局印发和发布的《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和《造林质量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检查依据 :一是濮阳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的2006年度造林绿化责任目标;二是《河南省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河南省人工造林精品工程检查验收办法》;三是《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5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意见的通知》(濮政【20069号)。

第三条 检查验收的内容与指标

一、   检查内容:

以县(区)为单位检查人工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小型公益林工程、外资造林等)。

二、检查指标:

1、外业检查验收指标:计划完成率、面积核实率、面积合格率、造林成活率等。

2、内业检查验收指标:作业设计率、建档率、管护率、自查验收率等。

第四条 检查验收组织及人员组成

濮阳市及各县(区)林业局主管部门分别抽调9人专业技术骨干,组成3个检查验收小组,由市林业局技术人员带队分别对各县(区)人工造林进行检查验收。

第五条 检查验收乡、村的确定

对国家、省、市下达的人工造林工程项目涉及的乡进行全面检查。

被查村的确定:以工程项目为单位,将所涉及的行政村名称,按年度完成面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构成一个闭合环,随机确定起始号和间隔(起始号和间隔号由市林业局预先确定),抽取被查村,直至抽中的被检查村累计面积与该工程项目应检查面积大致相等(检查面积与应检查面积的误差应在±5%范围内)。如抽取的检查面积与应检查面积相差过大,最后一个被抽中村可以用其它村来代替,使抽中村累计面积最接近应检查面积。当重复抽取的轮次中再次抽到已抽中的村时,则顺延改抽下一个村。对被抽中村的工程面积进行全部检查。

被检查村一旦被抽中,不得随意改动,如遇重大灾情或特殊情况需要改动时,应得到组织检查验收单位的同意。

小班面积调查采用实测的方法,将逐个小班实测,按比例绘到125000地形图上,量算小班面积,并利用GPS定位技术在小班中心点现地核对定位,在地形图上标出定位坐标并填写调查卡片。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分布图位置及形状基本一致时,对小班面积进行现地调绘求算,如果现地调绘求算出的小班面积与上报小班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承认其上报面积,否则现地调绘求算出的小班面积即为其核实面积。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分布图位置及形状有明显出入时,其上报小班面积不计入工程完成面积。

第六条 检查面积的确定

每个县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林、外资造林等工程项目检查面积为下达任务面积的30%以上。

第七条 检查方法

一、面积、成活率的检查

(一)面积检查:

1、通过查询与目测的方法确定苗龄,平均树高、判定检查小班与造林时间,如果是上年度超计划完成面积列入今年计划的,必须调出去年的作业设计,核对本年度与上年度小班地块是否重复,若出现重复设计,不计入核实面积,视为没有造林。

2、所有检查地块,均采用实测的办法测量小班(地块)面积。

3、检查小班(地块)的面积与上报面积相差±5%以内的用原上报面积作为核实面积;相差超过±5%用小班(地块)实际调查面积作为核实面积。

4、核查地块没有造林又无变更小班请示的视为没有造林。

(二)成活率核查

工程造林成活率等级分为85%84-41%40%

采用标准行或标准地的方法调查成活率。标准行或标准地应均匀布设在小班(地块)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标准行或标准地的调查长度或面积按下列比例确定:

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小班(地块)标准行或标准地的面积应不小于小班(地块)面积的5%

面积101-500亩的小班(地块)标准行或标准地的面积应不小于小班(地块)面积的3%

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小班(地块)标准行或标准地的面积应不小于小班(地块)面积的2%

在核查面积的同时,进行成活率的调查,根据小班形状,在有代表性的地段均匀设置标准行(或样方),在标准行(或样方)内逐行(穴)调查成活率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计算成活率。

(三)人工片林合格标准;

成活率85%的面积为人工造林合格面积。

(四)精品工程质量标准:

1、有作业设计、自查验收报告

2、造林成活率85%、面积核实率95

3、造林规模:速丰林150亩;荒沙荒地造林225

4、树种合理混交比82

5、有森防和管护措施

6、档案材料齐全 (技术档案、管理档案包括财务、制度、权益等)

7、良种使用率95

8、Ⅱ级苗使用率100%、有“一签两证”

二、造林技术档案材料检查

(一)内容包括

1、作业设计图、表、报告

2、自查验收图、表、报告

3、春季造林工作总结

4、县(区)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年度造林的文件、通知、简报等。

5、造林地的管护方案、措施、人员等

三 检查结果的计算:

检查结果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成活率、核实率、核实合格率、造林档案建立率、精品工程率等。每项内容的计算方法:

(一)面积核实率的计算。

面积核实率(%)=(∑小班核实面积/∑小班上报面积)×100

(二)面积合格率的计算

上报合格率(%=(∑合格小班面积/∑小班上报面积)×100

核实合格率(%=(∑合格小班面积/∑小班核实面积)×100

(三)成活率计算

成活率(%=小班标准地内成活株数/小班标准地内造林总株数×100

1、初植密度达到设计造林密度

成活率=(成活株数/初植株(穴)数)×100

2、初植密度达不到设计造林密度

成活率=(成活株数/设计造林密度)×100

3、初植密度超过设计造林密度,且死亡苗木均匀分布的成活率=(成活株数/设计造林密度)×100%计。超过100%的,按照100%计。

4、初植密度超过设计造林密度,但死亡苗木呈块状分布的:

成活率=(按设计的株行距调查的成活株树/设计造林密度)×100

(四)造林档案建立率

造林档案建立率=造林档案得分×100

(五)精品工程率=精品工程面积/造林总面积×100

四、人工造林合格面积的测算

测算合格面积=统计上报面积×上报合格率

第八条 评价标准:

一、各县工程造林效果的评价

本次检查采取百分制的方法进行评价,即造林面积核实率和合格率各占30分、作业设计率占20分、造林档案建立率占10分、检查验收率占5分、抚育管护率占5分。

二、对检查验收质量的评价

质量评定抽取样本为各工组总面积的10%。以市质量检查组检查的结果为准,计算各工组检查的误差。质量评定分为外业调查质量和内业调查质量,内业调查质量主要评定各工组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完善、各类指标的统计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图是否符合要求、各类统计表是否齐全等,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级。不合格的要全部返工,基本合格的要进一步完善。

外业调查质量按评分标准确定等级和得分。将各小班得分合计后,除以小班个数所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价该工组质量的依据。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为优,89-75分为良,74-60分为可,低于60分为不合格。不合格或其中一项低于三级标准的工组,全部返工。其评分标准见下表:

5工作质量检查评分标准表

    允许  等级

项目      误差

位置、形状

2mm

2-3

3-4

得分

15

10

5

面积

3%

4-6%

7-10%

得分

30

25

20

卡片填写

错漏1

错漏2-4

错漏5-9

得分

30

25

20

成活率

临界

0

0-1

1-2

得分

25

20

15

临界以外

2

2-4

4-6

得分

25

20

15

总得分

100

80

60

 

说明:错位、形状:是指小班的位置、形状不正确。图上允许误差在地形地物明显的地段,划分为2mm2-3mm3-4mm;在地形地物不明显的地段划分为<3mm3-4mm4-5mm;进行评分。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9/11/19 22:31:02

      各地稍有不同,请参考:

http://www.baidu.com/s?tn=site888_pg&lm=-1&word=%D4%EC%C1%D6%B9%A4%B3%CC%BC%EC%B2%E9%D1%E9%CA%D5

 


 

回复专家:阳桂平,回复时间:2009/11/20 11:38:38

一般的主要有:

对照你的设计图,面积误差要在5%以内,成活率要85%以上同,树种和上报的要一样,造林年份要真,这几个是硬指标。

对于其它的,一般没什么问题,只要和上级领导喝好酒就OK!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9/11/20 19:34:00

核心的东西就二条:面积、成活(保存)率。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