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的依据 随着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特别是矮化砧木和短枝类型品种的出现,栽植密度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树体矮小,密度增加。通常在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管理下,容易获得早期丰产,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大(
,
,
)。在具体选择栽植密度时,首先要根据品种特性、树冠大小来确定,如乔化品种的株行距大于矮化型品种;乔化砧大于半矮化砧;半矮化砧大子矮化砧。其次要考虑土壤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肥沃的,其株行距应大于土层浅、土壤瘠薄的。
此外,裁植密度还取决于间作计划,整形方式、载植方式(
,
,
,
,
)、机械化程度、总体管理水平等。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一般来说有下列几种情形:
(1)无水浇条件的山岭薄地 ;(2)比较肥沃的丘陵地 ;(3)肥水条件较好的山根地和平地
栽植时期
(1)春季栽植 可掌握在发芽前进行,即3月中上旬至4月初。过晚温度上升树液已开始流动,散失水分而影响成活。春栽适合于土质肥沃、具备水浇条件的寒冷地区或平原。
(2)秋季栽植 在11月上中旬苗木落叶即可栽植。此时地温尚高,利于苗木根系伤口愈合。
栽植方法
栽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挖树坑或栽植沟;(2)栽植前苗木处理;(3)栽植。
挖树坑或栽植沟
苗木栽植前,以测量好的栽植点为中心挖坑(沟),坑或沟的深度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确定,一般深、宽80cm左右。挖坑时要把表土和底土分别放置,坑(沟)挖好后可将表土掺些有机肥,如圈肥、草坯土等填到坑里,然后灌水沉实,严防灌而不透,沉而不实,影响成活率。
栽植前苗木处理
1)消毒:外地调入的苗木,栽前可用3°~5°的石硫合剂药液喷布苗木的根、干消毒。
2)分级和修整:按苗木的大小、根系的好坏进行分级(
),尽量选用优质壮苗,若优质苗不足,也要优劣分栽,保持园貌的整齐(
)。在分级过程中,对劈伤的枝干和主侧根应予修整。
3)浸泡:由外地调入和贮藏中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必须在水中浸根12~24小时,或用稀泥浆蘸根,以利于苗木成活。
栽植
将栽植坑(沟)内沉实土翻起捣碎,把苗放入深10~20cm沟内,缺水的山岭地可适当加深10cm,使根系舒展,随填土、随提苗,随踏实(
,
,
,
)。埋土深度以保持苗木原来的土印为宜(
)。栽好后在四周做一树盘,灌透水,水渗下后立即培土,以防水分蒸发和苗木摇动(
,
)。秋季栽植,可将定干的苗木埋土防寒,土堆高度40~50cm,可防止苗木失水和抽干(
,
,
)。同时要准备比定植数量多5~10%预备苗假植在株间或行间,以备补栽(
,
,
,
,
,
,
)。
栽后管理
栽植后第1年的管理对苗木成活率及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也影响到结果的早晚和前期产量的高低。(
)
①土肥水管理;②定干、摘心;③病虫防治。
土肥水管理
新定植幼树前期主要是保证土壤湿度,冬季埋土堆防寒的苗木,春暖化冻后,将土堆扒开,浇一遍透水,盖上1m2见方的地膜,既防干旱,又提高了早春地温,可明显地缩短缓苗期。在山岭薄地,灌水条件差的地区,覆盖地膜尤为重要。以后不过于干旱不浇水,特别是不能大水漫灌降低地温。5月下旬气温增高,蒸发量大,可浇1次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汛期后结合追肥及雨量情况,再浇1-2次水。
追肥,可于6~8月份新梢迅速生长期,追施1~2次速效肥,如尿素、二铵等,每株每次追施50~100即可,追肥时离树干15~20cm,防止离干过近烧伤根系。
合理间作矮杆及豆科作物,如花生、地瓜、大豆或瓜类,留足树盘。浇水或雨后要及时松土和中耕锄草。秋季勿种需水量大的秋菜。
定干、摘心
根据定植密度和整形方式确定定干高度,如纺锤形定干高度60~70cm,小冠疏层形60cm左右。定干后一般不抹芽(
),若新梢生长旺盛,可进行摘心,促发2次枝,增加技量,迅速扩大树冠。
病虫防治
栽后第一年病虫较少,主要防治白粉病、金龟子、象鼻虫、蚜虫、顶梢卷叶虫等。晚秋要注意防治浮尘子等害虫,使幼树第1年生长健壮,保证园片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