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自然度;森林可及度(自然度;可及度)
(1)森林自然度概念与含义。地带性植被类型是由当地的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地形和种源所决定的。这种植被的演替顶极称为自然地理演替顶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受人为干扰,现存的顶极状态的森林或原始森林已不多。大量的伐后林正处于不同森林演替状态,为了评价原始森林被干扰的程度和干扰后森林恢复的状态,可引入“森林自然度”这一概念。森林自然度一词源于生态学科中的自然度概念,自然度是指地段的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距离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森林自然度是自然度的一个特例,具体讲,森林自然度是指地段森林生长发育过程状态与森林稳定(顶极)状态的距离,具体含义包括总蓄积量、蓄积结构(径级分布、垂直分布)、树种组成等与森林顶极状态的近似程度。
(2)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为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时便于操作,根据森林自然度的含义,我们将森林自然度划分成I-V个等级,为了研究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首先给出I-V级森林自然度划分的原则,可用于外业小班目测划分。即: I 未受人为干预的原始林或稳定的顶极森林。 II 上层原始树种林木的郁闭度在0.2以上,其蓄积量在林分中占优势(50%以上)。 III 上层原始树种林木以散生木状态保存,其蓄积量虽不占优势,但仍保持三分之一 的比重,林分总蓄积量属中上水平。 IV 上层原始树种林木零星可见,林分处中期发育阶段,主林层树种组成中原始树种和侵入的阳性树种都占有一定比例。 V 天然更新幼林地、皆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宜林地。划分森林自然度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一是林分中原始林成分,二是单位面积蓄积,三是蓄积结构(更新幼树、后备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或可采资源的比例)。不同类型的森林,其达到顶极状态或稳定状态时的最高产量或蓄积量是有区别森林可及度指森林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是衡量森林群落经营利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常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林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对林区的森林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在不同地域获得森林效益的可及度有很大不同。对发挥生态防护效益的森林,影响其效益充分发挥的因素有:①森林群落分布的均匀性;②风沙线前沿及江河源头、上中游和沿江两岸的合理分布;③林带或成片森林群落科学的树种配置和疏密度。对旨在从中取得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森林,影响其森林可及度的因素有:①森林群落所在地的地形地势条件;②进入森林群落和森林群落内的交通条件;③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森林开发利用工艺及其设备的先进程度;④森林群落所有者的经济能力以及投入与产出间的比较效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森林可及度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