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病梢和干部病斑上越冬。越冬后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在50%以上,是春季的初侵染来源。一年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和空气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每次明显的降雨天气之后就会出现飞散高峰,一周后就会出现叶片的发病高峰。雨季时,叶片发病率增高。
防治措施:
1.栽培管理措施:做好苗圃和造林地的整地和排水工作;适当稀植,增加苗圃和林地的通风透光。
2.药剂防治:病害严重时,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等。
三、杨叶锈病
1.毛白杨锈病
症状:春天毛白杨展叶期,受侵染的冬芽,早于健康芽2-3 日萌动,形成黄色绣球花状的病叶。严重受害的病叶经过3 周左右即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在叶背面产生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以联合成大块,且病叶背部隆起。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枯死。
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在较冷的地区,早春在病落叶上可见到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
杨叶锈病症状 杨叶锈病夏孢子堆放大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受侵冬芽不能正常展开,形成满覆夏孢子的畸形叶,成为初侵染来源。5-6 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秋季又形成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和叶龄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
(2)清初侵染源,摘除病芽,清除病叶。
(3)化学防治:50%代森氨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抑制夏孢子萌发。
(4)生物防治:交链孢、木霉菌等真菌抑制夏孢子的萌发。
2.青杨叶锈病菌(落叶松-杨锈病)
落叶松-杨叶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出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用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该病从小苗到成年大树都能发病,但以小苗和幼树受害较为严重,是苗圃和幼林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在落叶松上,起初针叶上出现短段淡绿斑,用放大镜在此淡绿色斑的上表面可看到橘黄色小疮疹,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病斑逐渐变淡黄绿色,并有肿起的小疱。叶斑下表面长出黄色粉堆,严重时针叶死亡。
在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便出现橘黄色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此为夏孢子堆。秋初于叶正面出现多角形的锈红色斑,有时锈斑连结成片,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害一般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发展规律:早春,先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并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上,芽管由气孔侵入,经7-10天潜育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锈孢子堆。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转主寄主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叶内,经7-14天潜育后在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然后在叶背形成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可以反复多次侵染杨树,7、8月份锈病往往非常猖獗。到8月末以后,杨树病叶上便形成冬孢子堆,随病叶落地越冬,夏孢子过冬后,只有0.3%的萌发率,故在侵染中并无实际作用。
树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都可发病,但不严重;中东杨、小青杨、大青杨感病重;马氏杨、合作杨、北京杨等中等感病;加杨、健杨、新生杨等有一定抗病能力;山杨、新疆杨、格尔黑杨等最抗病。幼树比大树感病,幼嫩叶片易发病。
防治措施
1.苗圃管理:不要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要营造同龄的混交林。
2.药剂防治:苗圃内于4月末用波尔多液喷洒在落叶松幼苗,夏季用波尔多液喷洒杨树。常用的喷洒药剂有:百菌清、50%多菌灵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70%甲基多布津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粉锈宁1500倍液、波美0.3度的石硫合剂,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等,喷雾时喷头由下朝上,是叶片两面受药。国外用2-碘苯酰替苯胺防治此病,效果良好。
3.防止苗木生长过密或徒长,及时间苗,叶子过密时,打底叶通风降湿,控制氮肥,提高抗病力。
4.选育抗锈病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