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菌核性根腐病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茎基部或根颈部,初期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随后扩大呈块状腐烂病斑,不久即在其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并沿土表伸展。最后在病株根茎部及附近的浅土中,出现油茶籽状小菌核,初呈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终至茶褐色。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防治油茶菌核性根腐病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整地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及其表面的菌核埋入土中,可使病菌死亡。播种前每亩用75%五氯硝基苯粉或80%敌菌丹粉lkg,加细土15kg,撒在播种沟内,或结合整地翻人土壤里,进行消毒。如用多菌灵及福美双混合药粉,则消毒更加有效。
2.发病初期,用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或用10ppm萎锈灵或25ppm氧化萎锈灵抑制病菌生长。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并仔细掘取其周围的病土,添加新土。发病圃地里,每亩施生石灰50kg,可减轻下一年的病害。
3.加强管理,筑高床,疏沟排水;及时松土、除草,并增施氨肥和有机肥料,以促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4.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玉米、小麦等不易受侵害的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年限应在4年以上。
近年来,国外在防治油茶菌核性根腐病方面,重新采用土壤曝晒法,已卓有成效。即在炎热的季节,用透明的聚乙烯薄膜覆盖于湿润的土壤上,促使土温升高,并足以致死菌核,从而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在油茶菌核性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利用木霉菌、假单胞杆菌及链霉菌等微生物对病原菌的寄生和拮抗作用,在发病地区,以上述菌剂处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器官,有较明显的防病效果。但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很少应用于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