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抗旱自救技术措施
一、抗旱技术
1、穴灌抗旱
目前部分竹园,天天灌水,仍然出现大面积萎焉甚至枯死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表土漫灌,水分下渗速度慢、浅,同样灌溉量,一般只有能下渗2-3厘米,难以达到根系活动层,而且表面蒸发消耗大,灌溉效果很差。为保证灌水深度达到40厘米以上,具体做法是:在竹丛滴水线外侧三分之一处,开挖30×30×30厘米的相邻孔穴两个,避开白天高温时段在早、晚依次灌满约50升水以上,盖草覆盖减轻蒸发损耗,利用根系的趋水性和强大的吸水功能,可以保证麻竹3天以上的需水要求。
2、浅耕除草
浅耕除草不仅可以疏松土壤,增大土壤空隙,促使空气流通,提高土壤透水性和蓄水能力,减少径流,使土壤的持水率和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土能力,还可以减少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浅耕除草切断了毛细管道,阻止毛管水的上升,土壤的热容量与热导率减少,土壤蒸发量减少。耕锄时间宜在雨后土壤湿润,表土宜耕的情况下进行,不宜在旱季严重,土壤含水率低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会因耕锄伤根而影响吸水,加重植株缺水,特别是幼龄竹园的耕锄更应注意。耕锄时应尽量减少伤害竹子根系,耕锄深度宜在8—10厘米之间,并在离开植株30厘米处进行。植株周围杂草宜用手拔除或用小锄铲除,以免碰伤竹子。在耕锄时应把杂草连根铲除,用锄将杂草头泥土打碎,晒死后铺于竹株周围。
3、竹园铺草
在灌溉的基础上,推广应用竹园铺草不但可以降温保水,减少土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保蓄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温度,防止或减轻旱热害,同时还可以保土保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滋生,改良土壤结构,防止土壤冲刷,达到抗旱保竹之目的,提高竹笋质量与产量,幼龄竹园铺草抗旱效果更为显著。据试验,铺草与未铺草比较,土壤含水量提高4.84%—13.58%,耕作层含水率提高5—10%以上,地表温度降低3—8℃,土壤冲刷量减少6—14倍。竹园铺草最好是全园铺,以铺草后不见土为原则,如条件有限,也可只铺竹丛附近,在竹丛滴水线内覆盖生稻草、稿秆等物质,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可减少和避免杂草与麻竹争夺肥水,增强麻竹的抗旱能力。草料以生稻草、生绿肥、生豆科作物的全株为好。铺草厚度8—10厘米,每次每亩用草量1500公斤左右。
4、适当施肥
竹园适当施肥能有效提高竹子抗旱能力。当干旱来临或已遭受旱灾,在竹园和苗圃中适当施肥,能提高竹子吸水能力与抗旱能力,特别是幼龄竹园,干旱季节适当施肥尤其重要。肥料最好选用腐熟稀薄的人粪尿进行浇施,也可在傍晚可进行营养液根外追肥,用1%尿素或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不仅能补给养分,促进根系快长,而且也增加了水分,增强了抗旱力。
5、施“抗旱剂”
植物抗旱剂是一项非工程性抗旱技术,它能够使土壤水分聚合在根系周围,增强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吸水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耐旱性,尤其适合在抗旱水源缺乏地区应用。一般采用随水灌溉和叶面喷施。具体做法是:随水灌溉最佳用量为每亩200-800克;采用机械抽水灌溉的,在进水口处均匀滴灌,使药液均匀溶于灌溉水中,最好在旱地龙滴完时,地块正好浇完;挑水灌溉的直接按比例溶解于水桶中,每株树采用穴灌方式,灌水50升以上。也可用旱地龙与适量的水配合成溶液喷施在麻竹叶面上,一般叶面喷施1亩用旱地龙一袋(100克)兑400-500倍水,选择早晚无风时喷施效果最佳,如喷后4小时遇雨淋需重喷。
6、截干保根
对于枝叶枯萎甚至枯干,但根系活力尚存的麻竹要齐地面整齐截除竹的地上部分,截干后覆盖土厚10cm左右,防止水分继续蒸发,保护麻竹的根部活力。秋季及来年春季多施肥、勤施肥,以促进来年早发笋,多发笋,重新培育麻竹林。对于根系失水枯萎或大半失水枯萎的植株,挽救已无多大意义,只有等到雨季重新栽植造林。
二、在土竹苗管护
要认真加强在土竹苗的生产管理,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发展麻竹的种苗供应。要利用大型育苗单位灌溉设施齐备的优势,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全面启动灌溉设施设备,保证在土竹苗正常生长,为受旱竹园恢复生产提供种苗保障。
三、灾后生产恢复措施
鉴于竹园受旱,竹体衰弱,竹叶含水量少,旱情缓解后,要及时加强生产管理,下雨后,立即增施一次氮肥,尽快恢复竹势,并及时指导竹农喷施一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提高竹体含钾量,增强麻竹的抗寒能力,保证麻竹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