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 integrifoliola),又名全缘叶栾树、灯笼树、古代称“栾”、“石栾”。
黄山栾树系无患子科栾树属落叶乔木。栾树一属共有6种,斐济群岛产1种,余均产于我国。安徽有2种,一为栾树(),一为黄山栾树,以模式标本采自黄山而得名。两种栾树均产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两广,主要区别为:黄山栾树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全缘,侧芽距叶痕有一定距离;栾树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有粗锯齿,侧芽紧贴叶痕。
黄山栾树在皖南山区有散生,常见于海拔400~700米的天然林中。黄山风景区各座大小山峰之上会偶见黄山栾树生长,而高大的黄山栾树不多见。本种喜光,稍耐阴,深根性,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对于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山地黄壤和石灰质土壤均能生长,在立地条件适宜、土层深厚肥沃的情况下生长迅速。滁县琅琊山、合肥园林绿化及屯溪
华山公园引种栽培,生长均很好。近年来,许多城市园林纷纷引种栽植。春季新叶乍红,显眼惹人;秋后红果灯笼,满树生辉。本种不仅具萌蘖力,抗旱、抗涝、抗风害,而且抗烟、抗二氧化硫能力较强,又易于繁殖,适宜工矿企业绿化。种壳坚硬,种仁含油脂,不宜干藏,以随采随播为好。
黄山栾树木林轻脆,干燥容易,少翘裂,易加工,为小器具用材,又可作纤维原料。民间以其叶作青色染料;花为黄色染料,且可入药,其性苦寒无毒,治疗目痛泪出,消除目肿。据《中药大辞典》(1997年版)3938号“栾华”条目解:栾树的花,皂甙中分出了栾树皂甙A和B。干燥种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淀粉7.0%,灰分3.0%,脂类20.9%,种仁含油38%。所含没食子酸甲酯,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栾树其名,由来甚久。春秋战国时的《山海经·大荒南经》曰:“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大禹在云雨山(西南地区,昆仑山之东南)槎伐其林木,山有精灵,复变生栾木于赤石之上,首领们均言此树花实皆为神药,纷纷采取。汉代玫固《白虎能·崩薨》引《春秋纬》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桶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远在2500年前,封建墓主按地位之尊卑,规定坟墓纪念树中已将栾树列为第三等。大夫之墓,栽以栾树,其地位亦是很高的,因此后人称栾树为“大夫栾”。苏恭《唐本草》曰:“花黄似槐而稍长大,子壳似酸浆,其中有实如熟豌豆,圆黑坚硬,堪为数珠者是也。花五六月可收,南人以染黄甚鲜明。”宋·冠《本草衍义》称:“长安山中亦有之。其子谓栾子,携至京都为数珠。”唐代佛教盛行,京中以栾子为念佛珠。明·《救荒本草》称其为木栾。
《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著)中曾道尽了栾树的风采:“霞烛天,丹缬照,先于霜叶,可增秋谱。”其长圆膨大的蒴果质薄中空,球形三裂,膜状果皮经霜红色,状如灯笼,故有“灯笼树”之称。
贤村黄山栾树 黄山区(原太平县)贤村位天黄山西北麓。该村的采育场天然林中生长着一株古黄山栾树。树高23米,胸围250厘米。主干端直,棕褐色树皮,纵裂花纹,斑驳有序。大枝聚集顶端,斜展四射,构成伞状树冠。大型顶生圆锥花序,初夏枝头簇拥共拥黄色花朵,金光灿烂;经秋果熟,鲜红妍丽的果丛满布枝头,披枝盖叶,宛如繁花铺顶,红艳夺目,“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入冬叶落,暗红色的小灯笼果仍然挂满枝头,不辞霜雪苦,窕然舞冬风,别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