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林业外行     提问时间: 2005/8/1 18:34:48
邮箱:
问题:
 
区划有林地小班的标准有哪些?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8/1 18:36:03

区划有林地小班的标准有14项。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8/1 18:40:46

1.林木组成:2;

2.林龄:Ⅶ龄级以下的立木一个龄级,Ⅷ龄级以上的立木二个龄级;

3.地位级:Ⅰ级;

4.疏密度:0.2;

5.平均直径:4cm;

6.平均高:2m;

7.蓄积量:30m3

8.出材级:Ⅰ级;

9.土地种类:不同;

10.林权:不同;

11.林种:不同;

12.坡度级:不同;

13.起源:不同;

14.林相:不同。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8/1 19:08:45

小班的区划
为了便于森林调查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出不同的地段(林地或非林地),这样的地段称为小班。划出的小班,在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因此,其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是相同的,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的单位。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8/1 19:12:36

4.3 小班区划与调查
小班调查和小班区划同时进行,虽然小班已经区划并已调查,为了学习起见,仍应重做。步骤如下。
4.3.1 小班区划
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的单位。小班区划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并与相邻小班又有显著差别,并且小班区划应尽量以明显的地物界线为界。
划分小班的条件具体有:权属、土地类别、林种、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龄级或龄组、郁闭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级)、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级等。
各土地类别的定义如下:
(1) 有林地(或林分):指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或者成活保存株数大于等于合理造林株数85%的人工林地。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各种具体的林分,不同起源的林分都应划分成不同小班。
(2) 疏林地:指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经济林、竹林不划疏林地。疏林地与有林地一般不应划在一个小班,应单独划分小班。
(3)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灌木林地与疏林地不同,与荒山荒地也不同,应单独统计。灌木林又分为两种:
a)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b) 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4) 未成林造林地:又可以分为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和封山育林未成林地两种。前者指,人工造林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或保存率在8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或保存率65以上)的林地;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在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林地。后者指,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在中等以上,尚为郁闭成林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与人工林不同,应划分不同的小班。在资源统计上不能合在一起,应单独统计。
表1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营造方式 400mm降水量以上地区 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
 南方 北方 
 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封山育林 5-8 3-6 5-10 4-6 8-15 5-8
飞播造林 5-7 4-7 5-8 5-7 7-10 5-7
人工造林 直播 3-8 2-6 4-8 3-6 4-10 4-8
 植苗、分殖 2-5 2-4 2-6 2-5 3-8 3-6
注:1.单位为:年;
2.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
3.大苗造林、工业原材料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
4.青藏高原区参照北方地区。

(5) 苗圃地:指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与储藏等设施用地。无论其面积大小都应单独划分为小班。
(6) 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a)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郁闭度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b) 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c) 其它无立木林地
i.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
ii. 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iii.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iv.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7)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以下土地。
i.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
ii.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沙丘)或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iii. 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
(8)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
i. 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ii. 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iii. 集材道、运材道;
iv. 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v. 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vi. 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vii. 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以上8类为林地。
(9) 非林地:包括农地(耕地、轮休地)、牧地(草地、放牧地)、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未利用地(雪山、沼泽地、悬崖、沟壑、岩石裸露地等),其它(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

林分特征不同,划分小班的条件如下:
(1) 权属不同:国有林和集体林应分开;
(2) 林种不同: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7个亚林种;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等7个亚林种;用材林,包括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等2个亚林种;薪炭林;经济林,包括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其它经济林等5个亚林种。
根据分类经营,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划为公益林,将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划为商品林。当某一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该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进行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火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
(3) 林分起源不同:天然林、人工林、飞播林。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或灌木林。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或灌木林。
飞播林: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森林或灌木林。
(4) 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按十分法确定树种蓄积组成,蓄积相差二成以上(25%)应单独划分。
(5) 年龄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两个龄级的林分应分开。
(6) 郁闭度或覆盖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应分开。
(7) 立地条件不同,或林型不同,或地位级(立地指数)有明显差别。
(8) 坡度级不同:I(0-5)、II(6-16)、III(16-25)、IV(26-35)、V(36-45)、VI(46º以上)。东北林区31º以上应划分为水土保持林。
(9)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的经济用材出材率等级(标准见表2)相差一级,也应划分成不同小班。
表2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等级划分标准
出材率
等级 林分出材率  商品材树比率 %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1 ≥70% ≥60% ≥50% ≥90% ≥80% ≥70%
2 50-69% 40-59% 30-49 70-89% 60-79% 45-69
3 <50% <40% <30% <70% <60% <45%

森林资源复查时,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但对于上期划分不合理、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化的小班,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
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最小小班面积在地形图上面积不小于4mm2,对于面积在0.067hm2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仍按小班调查要求调查、记载,在图上并入相邻小班。南方集体林区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15hm2,其它地区一般不超过25hm2。
国家生态公益林小班,应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作为小班线,或在小班线上设立明显标志,使小班位置固定下来,作为地籍小班统一编码管理。
无林地小班的面积不限。
小班区划常采取3种方法:利用航片、地形图、卫片勾绘。说明如下。
4.3.1.1 利用航片区划小班步骤
(1)林班线的转绘
找出准备区划林班的近期拍摄的航片(不超过2年),在立体镜下根据林相图上的林班线(多为分水岭、河流、道路)判读林班线的走向和部位,用专用铅笔勾绘出来,并在航片背面用普通铅笔注明林班号及四邻的林班号、地名以便现地区划调查时使用。航片上的林班线应与林相图上的林班线走向一致。由于林相图(1:25000)与航片比例尺可能不完全相同,加上航片位移,两者形状可能有差异,但林班线的相应部位必须一致。
(2)小班轮廓判读
在立体镜下对一个林班范围内的土地类别及林分特征进行轮廓判读。初步勾绘小班的轮廓。用专用铅笔勾绘小班线。这只是初步划分,还要到现地实际观察后再最后确定小班界。或直接到现地调绘。
有林地根据小班条件区划为不同小班。在立体镜下判读后,虽然可以初步区划小班,但有些情况下还要到现地才能最后确定小班的界线。
(3)现地确定小班界
持室内判读初步区划小班的航片,到现地找林班线及相应地物标志,同时进行航片调绘,确定位置后,找到林班桩。沿林班线或专设的调查线穿过不同土地类别和不同林分,按小班划分条件逐一对照初步勾绘的小班界,有出入时加以修正。在区划小班的同时,对航片进行调绘并对小班进行调查记载。关于蓄积量调查的具体问题见4.4节。
4.3.1.2 利用地形图区划小班
在无近期航片的地区可利用地形图在现地区划小班。采用由测绘部门最新绘制的比例尺为1:10000到1:25000的地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对于没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区可采用1:50000放大到1:25000的地形图。
这次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25000,其步骤由于不需要在立体镜下判读,故直接持地形图到现地勾绘。但事先应把林班线转绘到地形图上。方法是利用林相图的林班线根据地形走向进行转绘,用铅笔在地形图上勾绘出相应的林班线。然后根据小班划分条件和技术标准现地区划小班。
4.3.1.3 利用卫片区划小班
使用近期(以不超过1年为宜)经过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1:25000的卫片(空间分辨率10m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划分小班根据的条件同前。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判读标志
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也可以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由于卫星图像所反映的是广大地区的多波段和多时相的同步环境信息,是地表自然综合体的高度综合图像,因此比航空像片要概括的多,其主要判读标志包括色调和图型两个方面:
①色调  卫星图像上,色调是地物电磁辐射特性的反映,其中黑白影像的色调是地物波谱特征的直接记录,彩色合成图像上的色彩是地物在几个波段上的波谱特性的综合反映。利用色调和色彩进行地物识别,是卫星图像判读的重要依据。
色调是由波段的光谱效应直接产生的,不同的卫星传感器所接收的波段数以及波段范围是有差别的,各波段的光谱效应决定了各波段的主要应用目的和领域。 在进行彩色合成时,依据所应用的目的和领域不同,可以选择不同波段的影像参与彩色合成,当然不同的彩色合成方案会产生不同的色调特征,同时不同的图像处理过程对色调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利用色调进行判读时,一定要事先了解所判读图像在进行图像处理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误判。
②图型结构  卫星图像的图型结构标志是地物形态特征和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地物在影像上的图型结构,主要取决于地物的平面形态和高低起伏特征,也与地物的波谱特征所造成的基本色调有一定的关系。卫星图像的图型结构通常表现为不同地物的形状、大小、纹理、排列特征等,具体表现为:规则、不规则、线性、方形、颗粒、螺旋、平行、条带以及粗糙、细密、稀疏、均匀、不均匀、明显、模糊等等,并与其色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描述,如在北京地区5月份TM453波段合成的假彩色图像上,小麦地表现为“均匀暗红色的规则长方形斑块”。
具体来说,解译标志的建立,应根据所调查地区的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包括该区域内各地类有代表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相对照,获得各地类在影像图上的影像特征,并记录各地类影像的色调、图型结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空间关系等特征,以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
判读标志建立后,要进行反复的检验和校正,力求达到有全面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每种类型应取得相应典型的图像标志。
(2)目视判读
根据所建立的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它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判读各种地类小班,总的来说,遥感影像的判读,应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来进行判读。“先图外,后图内”是指遥感影像判读时,首先要了解影像以外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像覆盖区域的地理特征、物候特征、植被分布特征、生产习惯以及影像比例尺、影像注记等,这是影像判读的前提,如果不了解这些信息,可能会造成全局性的判读错误。
“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是指,在了解好影像以外相关信息后,再对影像作认真的观察,即首先对影像作整体观察,了解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综合分析目标地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了区域整体概念后,就可以在区域背景与总体特征指导下对具体目标判读。
针对具体目标进行判读时,鉴于多光谱影像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波段图像的特征,应遵循“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勤对比”包括几个方面的对比,(1)多个波段对比,即同一种地物在不同波段上往往有不同的反射率,因此在不同波段上,其色调存在着差异。色调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地物在该波段的反射率,若反射率高,影像上的色调浅,反射率低,则色调深,因此,同一种物体在不同的波段影像中的色调一般是不同的。这种地物色调随波段的变化往往造成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同时也存在形态上的差异。这是因为影像色调差异是构成物体形状特征的基础,同一目标物,在某一个波段上,其色调与背景若反差大,则该地物边界形状清晰,其形状特征明显,但在另一个波段上,其色调与背景的反差可能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地物边界形状可能难以辨认,由此导致了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存在着形态差异。根据同一物体在不同波段上的灰度与形状的差异表现,对比不同波段消除不同地物在同一个波段的“同谱异质”现象,可有效地防止误判。(2)不同时相对比,即同一地物在不同季节成像时,即使采用同一波段,影像上也会存在色调的差异。如在温带与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太阳辐射不同,降水量不同,这直接影响到植被和土壤在影像上的色调与形状的构像。不同时相对比,可以了解地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也可以通过不同时相对比来选取最好的解译时相。(3)不同地物的对比,即在同一波段影像上,不同地物类型的色调或形状存在着差异。通过不同地物的对比,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这也是建立判读标志的重要依据。
“多分析”是指以一个解译标志为主,多方面综合运用其它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于卫星遥感影像一般比航空摄影像片的比例尺小,色调和颜色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主要作用,因此遥感影像的解译,要重视色调和颜色解译标志的运用。在运用色调和颜色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一些解译标志往往具有区域性和条件性,影像的色调、颜色、阴影、图型、纹理等会随影像所在的区域、成像季节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其它解译标志,如空间位置、形状等进行综合分析,也可借鉴前人的判读标志和解译经验,结合野外校核进行。在借鉴以往判读标志和解译经验时,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在目视判读实践中,卫星影像解译比航空像片解译难度更大,因此,熟悉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了解地物在不同分辨率影像上的表现,掌握不同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特征,熟练运用影像解译标志与解译方法,是进行目视解译的重要基础。
(3)勾绘成图
具有很好的分类精度,如果不进行精确的绘图,也就没有精度可言。勾绘成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绘图软件直接勾绘地类边界成图,这种方法成图精度较高,而且容易修改,但对绘图设备以及绘图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另一种是用透明纸进行手工转绘,即将透明纸蒙在已经处理好的卫星影像图上,用绘图笔进行判读勾绘地类边界。这种方法成图精度受卫星影像质量、成图比例尺、描绘精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新的转绘误差。
对于用透明纸进行手工转绘的方法,一般应经过以下几步:(1)将透明纸铺在卫星影像上,四周用胶带固定好(要求平整,无褶皱);(2)首先勾绘出主要水系网和小支流作为控制;(3)以水系网和小支流作为控制,来勾绘其它类型边界。最小斑块面积不小于图上4mm2,勾绘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系网和小支流是否错位,如果有错位,要及时修改;(4)勾绘过程中要一边勾绘一边标注类型属性符号,不能等到全部勾绘完毕再进行标注。(5)勾绘结束,要认真检查,防止遗漏;
(4)判读复核
    目视判读采取一人区划、判读,另一人复核判读方式进行,即二人在“背靠背”作业前提下分别判读,分别填写结果。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90%以上时,二人应对判读不一致的小班通过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应到现地核实。当两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不到90%以上时,应分别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小班必须全部到现地确定。
(5)实地验证
    当室内判读工作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典型选取方法选择部分小班进行实地验证。实地验证的小班数不少于小班总数的5%(但不少于50个),并按照各地类判读的面积比例分配,同时每个类型不少于10个小班。在每个类型内,要按照小班面积大小比例不等概选取。各项因子的正判率达到90%以上时可以通过。

4.3.2 小班调查
小班是以林分为基础划分的,而林分是林学、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与周围森林地段有明显差异的森林地段,是森林资源构成的基本群体单元。为了科学地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将各种林分调查因子落实到小班中,小班调查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
对有林地小班来说就是林分调查,但也有无林小班和非林小班,因此小班调查涉及林况和地况的调查两部分内容。说明如下。
4.3.2.1 林况调查
在已区划好的小班内,以目测为主。结合围尺、测高器、角规等调查工具及有关调查辅助用表(例如标准表、生长过程表等)对林况(也就是主要的林分调查因子)进行调查和记载(记载在小班调查卡片上)。有些调查因子如蓄积量要采取另外的小班实测调查法(见下节)进行。这里着重对那些定性的项目进行描述。
对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灌木林地等小班的林况调查项目如下:
(1) 林分起源:分天然林、人工林、飞播林,再此基础上细分实生林、萌生林(萌芽林)。
(2) 林层:也叫林相,首先确定该小班是单层林还是复层林,如系复层林,应分别林层调查调查记载有关调查因子。划分林层条件为: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大于30m3;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树高相差20%以上;各林层平均直径在8cm以上;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0,其它林层郁闭度在0.20以上。
(3) 树种组成:也叫林木组成,乔木林、竹林用十分法表示树种组成式。组成不到5%的树种不记载。先用目测按蓄积或株数比重记载,有实测数据再加修正。
(4) 林分年龄:即林龄或林分平均年龄。目测或查看以往的伐根,或利用解析木材料,或访问林场职工。
(5) 平均胸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的平均胸径。
(6) 平均树高或优势树高:目测时找平均木或优势木目测或用测高器实测。最后用样地材料修正。在同龄林中也可运用结构规律性做参考。
(7) 立地质量:对同龄林可用,可用平均林龄和平均树高查地位级表记载。
(8) 疏密度:当平均树高和每公顷断面积已知时可利用标准表来确定。每公顷断面积可利用角规测得。
(9) 蓄积量:可借助标准表目测每公顷蓄积量,但精确调查要依靠实测(方法见后)。
(10) 出材级:近、成、过熟林林分(小班)要调查出材级,标准见前,可目测或结合样地材料确定。可结合病虫害、卫生状况加以确定。
以上内容调查之后记载于小班调查卡片的相应栏内,对每个小班还应在现地提出经营措施意见。
对人工幼林及未成林造林地小班还应调查造林密度、混交比、造林保存率、造林年度、整地方法、造林措施等。灌木林小班区还应调查种类、覆盖度、高度及利用价值。经济林应调查果期、株数及分布情况等。疏林地除调查林木因子之外,还应通过小样方调查天然更新幼树株数,记载更新情况,评定更新好坏。评定标准如下:
表3  天然更新等级
等级/高度 ≤30cm 31-50cm ≥51cm
良好 ≥5000株/hm2 ≥3000株/hm2 ≥2500株/hm2
中等 3000-4999株/hm2 1000-2999株/hm2 500-2499株/hm2
不良 <3000株/hm2 <1000株/hm2 <500株/hm2
4.3.2.2 地况调查
无论有林地和无林地都要进行地况调查。无林地小班立地条件调查更应详细些,以便提供造林设计之用。主要应调查和记载下列内容:
(1) 地形地势:记载小班的地貌、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因子。平均海拔:可利用地形图查出记载。坡度:可利用坡度仪测小班平均坡度。坡向:记载小班的主要坡向,可利用地形图查照。
(2) 土壤:记载小班土壤名称(记至土类)、腐殖质层厚度、土壤厚度、质地、石砾含量等。土层厚度根据土壤的A层+B层厚度确定,厚度等级见表4。
表4  土层厚度等级表
厚度级 A层+B层厚度  /cm
 亚热带山地丘陵、热带 亚热带高山、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厚层土 ≥80 ≥60
中层土 40-79 30-59
薄层土 <40 <30

(3) 下木植被:记载下层植被的优势种和指示性植物种类名称、平均高度和覆盖度。
(4) 立地类型:查立地类型表确定小班立地类型。
(5) 立地等级:根据小班优势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指数表,或根据小班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级表确定小班立地等级。对于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小班可根据有关立地因子查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
(6) 可及度: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不可及。
即可及: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将可及:近期将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不可及:因地形或经济原因暂时不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可根据小班调查卡片所列项目逐项填写。
4.3.2.3 林班、小班蓄积量抽样方案设计
小班蓄积量调查是小班林分调查的主要内容,蓄积量调查方法很多,有目测调查法、带状样地(标准地)法,回归估测法、样地(圆)抽样调查法,角规抽样调查法等。
近年来,一般采取对整个林场(或某个林班)用抽样调查进行控制,对每个小班采取各种小班调查(落实到小班)相结合的方法。
以林班为单位,用样圆抽样调查法和角规点抽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其调查步骤如下。
(1) 利用1:25000地形图、林相图等资料对调查对象(林班)做踏查。
(2) 设计抽样方法,可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3) 样地(点)的形状、大小、配置
样地形状:采用圆形样地,样圆半径为8米。圆形样地具有周界短,边界树少;不需要罗盘仪测角;面积误差小;效率高等优点。
样地大小及配置:样圆面积为200m2,故半径约为8m,在一个样点布置三个样圆,呈一串三个配置或品字型配置,构成样圆群,则一个样点上调查的面积为600 m2。
角规点和样点位置相同,可以作为两种方法的比较。
(4)样地(点)的位置和测量
首先确定样地数量,然后在地形图上布点(以系统抽样方式)。在现地确定样点位置,必须依据地形图上明显地物点主样点的方位角和距离实地测量引点定位。不允许目视定位。
样地(样点)在现地定位后,即可进行样地(点)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可参照标准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记载在相应的“样地调查表”中。
本次实习要求在每一个样点上既用样圆法调查,又要用角规进行控制检尺,这样可以形成两套抽样样本,以提高工作效率。
(5)内业统计分析
因采用群状样圆(和群状角规点),所以,先计算群内各单元的蓄积,然后计算出该群的平均值。在不考虑群内方差的情况下,把群的平均值视为与单一样地的观测值具有同样的性质。
(6)按系统抽样进行总体蓄积量估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估计。
分别两套样本(样圆样本、角规测量样本)进行估计,并加以比较。
(7)按分层抽样公式对总体估计
根据一般分层因素(树种、年龄、郁闭度、蓄积等),先对林班(总体)分层,一般分3-4层,将样本归到各个层中,若每层样地(点)不足5个,则与相邻近层合并。
(8)各种抽样方法的比较
 
表5  各种抽样方法的比较
抽样方法 总体蓄积量估计值 总体蓄积量估计区间 估计精度
系统抽样 样圆样本   
 角规样本   
分层抽样 样圆样本   
 角规样本   
(9)林班(总体)资源面积蓄积统计
(10)各小班蓄积量的计算
以落在该小班的样地平均值估计小班的蓄积量。
至于目测法,本次实习不做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酌情安排。带状样地(标准地)法作业技术与常规标准地法相同。在实习中,可以根据林班、小班条件采用这种方法。实测比重:人工林为2-3%;天然林或整齐的成过熟林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