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些日子搞了次装修,在这过程中因常与搞装修的人一同去市场购料,偶然发现了装修市场存在的却不为人所知的"陷阱"。
装修前,笔者和父母在木匠的陪同下到本市的一家装饰材料市场去买所用的各种材料。在买了1000多元的红榉板、菲律宾板、木线和门锁等后,父母和木匠到其他柜台去买其他材料。我留在原地看东西。一个看样子也是要装修房子的人也与木工到了隔壁的一个柜台,他们在那一共花了2000多元,交完钱去了别的地方,让售货员替他们看着东西。过了一会儿,刚才跟着买东西的木匠自己回来了,售货员不说话,悄悄递给木匠一些钱,木匠数了数就放入口袋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没在意,与蹬三轮的往外搬东西时,他问我买的红榉板多少钱?我说66元 一张,没想到他却说,如果让他还价能到63元。我问为什么我们还不了那么低的价? 蹬三轮的说:谁让你们让木匠跟着买东西呢,那3块钱给了木匠了。我一下明白了刚才售货员给木匠的钱是什么意思了。回去时,父母和木匠先走了,我跟着蹬三轮的, 一路上蹬三轮的说了许多这里面的"内幕"。由于人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装修,对装修用什么材料、规格大小、质量的好坏并不了解,于是一般人的做法就是让装修工人当"参谋",到装修市场去采购所用的材料。这就给他们一个可乘之机,有意不将商品的价格还到最低,与材料商配合,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行规":每次购买后,都按一定比例提成。因此,在搞装修的人的陪同下,根本就还不下多少钱。对于售货方,他们也不得不遵守这个"协议",否则,搞装修的人就会给他们找麻烦, 一是对客户说这里的货不好,让你卖不出货;二是如果客户一定要在这里买,也在使用过程中说材料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让客户去换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客户也不懂,一般都会听从搞装修的。
对他的一番话我半信半疑,后来得到了验证。木工干完该刷漆了。我留了心眼, 自己去买漆,看到对门家正在刷的漆效果不错,于是向对门的主人打听漆是在哪里买的、价格是多少?他说,这都是油漆工和他一起去买的,经油漆工还价后是190元一组。正在干活的油漆工对我说,这是全市最低价,你去了绝对还不了这么低。我也没说什么,就去了百花路他们所说的商店。一问,果然说是200元一组,最后讲到 190元。我对卖货的说,又没有刷漆的跟着我,你就给我多便宜点,你照样能赚。他见我知道其中的"奥秘",最后说到了170元一组。事后得知,这种漆150元他们也卖。
包工包料两万元打了"水漂"
3年前与妻子商议决定简单装修一下住房。内人放权由我全权处理。虽然我也算是个搞建筑的职工,但论起装修的方方面面仍然是个门外汉,为了省心、省力,图个清静我选择了包工包料。与装修队定好了装修标准和预算支出,定好工期,我也放手不管了。
随着交工期限的临近,看着装修的质量我的心开始难受了。门外汉的我随便指出几处就能够义正词严地把装修人员驳得哑口无言。但考虑到由于我平时疏于监理使问题成堆,重新返工引起扯皮的事太多,只好认了。
通过几年的日常使用,装修的质量来了个大曝光:厨房门窗关不上;排水管破裂;卫生间地面防水没做好,楼下多次提意见;门厅地面砖不是发出"吱吱"的声音,就是"沙沙"作响;客厅木地板条,正反不分缝隙超过半厘米以上;半包的几个门口,底下经常流出许多锯末;地角线边,撒满迸裂的石膏粉;阳台墙面瓷砖贴得波浪起伏;卧室顶上挂的石膏线,每缝接口处都有一个大包。这次装修,我可领教了包工包料的"好处"了。装修队昧着心赚钱与建材卖主串通一气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特别是地砖、木地板条质量极差),着实让我吃了一个大哑巴亏。因图一时的省事使2万多块钱打了水漂儿,换回的却是几年来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