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6|
材料与方法
供试药剂
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40%多菌灵胶悬剂、50%退菌特粉剂、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代森铵乳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和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供试杨树品种
Ⅰ-72、Ⅰ-69杨、中林23杨、中林28杨、中林46杨、288-379杨、土耳其803杨和毛白杨。
室内药效试验
利用平板测定法在PDA培养基上进行试验。将培养基加热融化后, 冷却至55℃, 加入定量供试药剂, 充分摇匀后倒入培养皿内、凝固后, 每皿接入已生长3~5天的直径8 mm的疡病菌丝块, 置于25℃温箱中培养, 分别于24、
48、72、96小时后测定菌落生长情况、计算拟菌率。拟菌率(%)=(对照
直径-处理直径)/对照直径× 100%。设不加药液的对照。
林间防治试验
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木村镇杨树溃疡病综合防治试验林内进行试验。于6月上旬选择已发病的标准树、每种药剂固定50株, 用毛笔将药剂涂抹在树干上, 以清水为对照。9月上旬检查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
病斑治愈率(%)=治愈病斑数/检查病斑数× 100%。
防治有效率(%)=(治愈病斑数+病斑停止扩展数)/检查病斑数× 100。
大田防治
于1991年5月上旬, 1992年6月上旬试验林发病初期对试验林进行全面防治, 涂抹40%多菌灵和40%甲基托布100倍液, 当年调查防治效果。
结果与分析室内药效测定
结果表明, 8种供试药剂的不同浓度对3种病原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以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退菌特的效果最好。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200、300和400倍液对壳囊孢菌和杨疡壳孢菌的抑菌效果均达100%, 退菌特200和300倍液对壳囊孢菌和杨小穴壳孢菌的抑菌率也达100%。
林间防治试验
林间溃疡病主要由杨小穴壳孢菌所致, 因此针对该菌进行了防治试验。为提高防治效果, 各种药剂均采用100倍稀释液。结果, 供试的8种药剂中, 以退菌特、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效果最好, 病斑能治愈率在92%以上, 防治有效率达94%以上, 涂药3周后病斑开始干缩下陷, 停止扩展。 大田试验
试验林于1991年3月下旬定植, 5月上旬调查发病率为29.4%, 感病指数9.6。通过连续2年大田防治, 病情明显下降。至1992年11月调查, 病株率为4.9%, 感病指数1.2。
小结与讨论
室内外药效测定表明, 40%多菌灵、50%退菌特和40%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最好, 80%乙磷铝效果较差。刮除病皮涂药的防治效果好于不刮皮的, 此方法在防治面积较小时可应用。
对该病的防治应包括选育抗病品种, 培养大苗、壮苗, 尽量减少带菌苗木和数量; 加强营林措施, 提高树木的生长势, 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